老年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是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减退,诊断靠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认知、康复训练,社交活动)和药物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等),家庭和社会需给予关心照顾。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显著增加。一般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逐渐上升,8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达30%左右。年龄增长会使大脑神经细胞逐渐出现退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例如大脑中的神经元逐渐萎缩、死亡,导致脑体积缩小等结构上的变化,进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遗传因素:约有10%的患者存在明确的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会增加患病风险,如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早老素1基因、早老素2基因等发生突变时,会导致淀粉样蛋白代谢异常,过多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在大脑中形成斑块,损害神经细胞。
生活方式因素:缺乏体力活动、高脂高糖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高脂饮食会影响脑血管的功能,导致脑供血不足,不利于大脑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减少大脑的血液供应,同时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神经细胞。
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高血压会损伤脑血管内皮,影响脑的血液循环;糖尿病会引起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神经细胞变性;高血脂会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使大脑供血不足,这些因素都可能促进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障碍: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障碍,患者常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如刚做过的事、刚说过的话等,但对远期记忆影响相对较小,随着病情进展,远记忆也会逐渐受损。例如患者可能早上刚吃过饭却不记得,或者经常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
语言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找词困难,说话时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逐渐发展为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甚至出现失语的情况。比如本来能正常交流的患者,后来无法说出常见物品的名称。
计算力障碍:早期可能表现为计算速度减慢,难以完成简单的计算,如购物时算不清账等,病情加重后计算能力严重受损。
精神行为症状
抑郁: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抑郁表现,有的患者会整天唉声叹气,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不再有兴趣。
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坐立不安、心悸、手抖等,部分患者会担心自己的病情加重等而出现过度焦虑的情绪。
幻觉和妄想: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如看到不存在的人或事物,或者出现妄想,如坚信自己被人迫害、被盗等。
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患者逐渐丧失自理能力,早期可能表现为不能正确穿衣、洗漱等,后期严重时不能自己进食、大小便失禁等。
三、诊断方法
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常用的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MMSE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等方面的评估,通过得分可以初步判断认知功能受损的程度;MoCA在MMSE的基础上增加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对早期轻度认知障碍的筛查更敏感。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见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脑萎缩表现,早期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脑萎缩会逐渐加重。
头颅MRI:相比CT,MRI对脑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早发现脑内的细微结构改变,如海马、颞叶等部位的萎缩情况,对老年痴呆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可引起痴呆的可逆性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四、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认知训练:针对患者的认知障碍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计算力训练等。可以通过让患者回忆过去的事情、进行简单的数字计算游戏等方式来进行训练,有助于维持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康复训练: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训练,帮助患者维持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有运动康复训练,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
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老年活动中心的集体活动、与家人朋友多交流等,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刺激大脑神经活动,对延缓病情进展有一定帮助。
药物治疗:目前有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症状,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包括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加大脑中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还有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可调节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用于中重度老年痴呆患者的治疗。但药物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不能根治疾病,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
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家属要注意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防止患者发生意外;要耐心陪伴患者,帮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和康复训练等。社会也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老年痴呆相关的支持服务,如建立老年痴呆患者的日间照料中心等,来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应对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