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及辅助器具使用。物理治疗含关节活动度与运动再学习训练;作业治疗有日常生活活动及手功能训练;传统康复治疗包括针灸与推拿;辅助器具需据情况选并训练使用。
一、物理治疗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1.目的:维持和改善偏瘫患者肢体的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和僵硬。
2.方法: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各个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肘关节的屈曲、伸展,腕关节的背伸、掌屈、桡偏、尺偏,髋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踝关节的背屈、跖屈等。对于能够配合的患者,也可进行主动助力运动或主动运动。例如,患者可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肩关节的外展运动,当患者自身有一定力量时,逐渐减少辅助力度,让患者尝试主动完成外展动作。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力度和范围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儿童患者由于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成熟,活动度训练应更加轻柔,避免造成损伤;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关节的退变情况,避免过度牵拉导致疼痛和损伤。
(二)运动再学习训练
1.原理:基于神经生理学原理,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重新学习正常的运动模式。
2.:包括翻身训练、坐起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以步行训练为例,首先进行站立平衡训练,让患者在平行杠内练习站立时的重心转移、左右交替迈步等动作;然后逐渐过渡到在平衡杠外进行步行训练,训练时要注意患者的步态,如步幅、步速、肢体的协调等。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偏瘫患者,在步行训练中可能需要更注重步态的纠正和步行耐力的提高;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在运动再学习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二、作业治疗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目的: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
2.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障碍进行训练,例如穿衣困难的患者,可进行穿衣步骤的分解训练,先练习如何拿取衣物、如何区分前后、如何穿上肢等;进食困难的患者可进行餐具的选择和使用训练,如使用粗大手柄的勺子、带吸盘的碗等辅助器具进行进食训练。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中需要不同的辅助方式和训练强度,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更多的引导和示范,且训练内容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和身体发展水平;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和训练方法,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手功能训练
1.重要性:手是人类进行精细活动的重要器官,手功能训练对于偏瘫患者恢复生活自理和从事简单工作至关重要。
2.训练方法:包括手指的抓握、伸展训练,可使用握力球、指压板等进行训练;还可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捡拾小物品、用筷子夹取物体等。例如,使用握力球进行训练时,患者通过用力抓握和放松握力球来增强手部肌肉力量;用筷子夹取物体则可以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协调能力。对于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脑卒中病史的偏瘫患者,在手功能训练中要根据脑卒中的恢复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在恢复早期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为主,后期则注重手功能的精细化和实用性训练。
三、传统康复治疗
(一)针灸治疗
1.作用机制: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穴位选择:常用的穴位有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的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穴位的选择和针刺的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薄嫩、肌肉不丰满等特点,针刺手法要轻柔;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针灸穴位的选择要谨慎;有出血倾向或安装心脏起搏器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则不适合针灸治疗。
(二)推拿治疗
1.目的: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肌肉张力。
2.操作方法:包括揉、按、推、拿等手法。例如,对偏瘫患者的上肢肌肉进行揉法,以缓解肌肉紧张;对下肢肌肉进行按法,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推拿治疗同样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手法的力度和部位。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弛、肌肉萎缩等,推拿时手法要轻柔;肥胖患者肌肉较厚,手法力度可适当加大,但要避免损伤皮肤和肌肉。
四、辅助器具的使用
(一)步行辅助器具
1.种类及适用情况:常见的有拐杖、助行器等。拐杖适用于一侧肢体偏瘫且平衡能力较好的患者;助行器则适用于平衡能力较差或双侧肢体偏瘫的患者。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偏瘫程度等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例如,身高较高的患者需要选择高度合适的拐杖,以确保行走时的舒适和安全;体重较大的患者则要选择承重能力较强的助行器。
2.使用训练:患者在使用步行辅助器具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包括如何正确持握辅助器具、如何保持平衡、如何进行迈步等。训练过程中要逐步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难度,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独立地使用辅助器具进行步行。对于儿童偏瘫患者,使用步行辅助器具时家长要在旁边密切监护,帮助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要考虑儿童的心理因素,让其逐渐适应辅助器具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