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可通过综合评估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等来鉴别,且不同特殊人群需考虑各自特点进行个体化诊断分析。
一、发病机制差异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病变影响到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周围性面瘫主要是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等)、外伤等。不同的发病机制导致了两者在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临床表现区别
(一)额纹情况
中枢性面瘫患者额纹一般对称存在,因为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双侧眼轮匝肌上部,当皮质脑干束受损时,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而上部面肌不受累,所以额纹对称。周围性面瘫患者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因为面神经核受损,其支配的全部面部表情肌包括额肌都受累。
(二)眼裂相关表现
中枢性面瘫眼裂通常无明显异常,闭眼时由于上部面肌正常收缩,闭眼可正常,但可能存在闭目无力相对较轻的情况,且闭眼时眼球可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即贝尔现象相对不明显。周围性面瘫患者患侧眼裂增大,闭眼不能或闭目不全,贝尔现象明显,即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三)鼻唇沟及口角情况
中枢性面瘫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患侧口角漏气,但症状相对较轻。周围性面瘫患者鼻唇沟明显变浅、口角下垂明显,鼓腮、吹口哨时患侧漏气严重,且面部表情动作完全丧失。
三、神经系统检查差异
(一)中枢性面瘫
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除了面部表现外,常可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可能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等;脑肿瘤患者可能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以及相应的定位体征。
(二)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系统检查一般主要局限在面神经相关区域,可能发现耳部疱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耳部炎症体征(耳源性疾病引起时)等,一般无中枢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但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有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类似表现的继发性因素。
四、辅助检查鉴别
(一)影像学检查
1.中枢性面瘫
头部CT或MRI检查对中枢性面瘫的病因诊断很重要。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头部CT可在早期发现低密度梗死灶或高密度出血灶,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缺血病灶;脑肿瘤患者头部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2.周围性面瘫
对于周围性面瘫,头部CT或MRI主要用于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类似表现。例如,当怀疑是肿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时,也需要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而对于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一般头部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异常,但耳源性疾病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可能需要耳部CT等检查来明确耳部病变情况。
(二)电生理检查
1.肌电图
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正常,因为其病变在面神经核以上,面神经本身未受损。而周围性面瘫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可减慢,波幅降低,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评估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恢复情况,例如贝尔麻痹患者在发病后一定时间进行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神经传导异常等表现。
五、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中枢性面瘫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儿童期脑血管意外(如儿童缺血性脑卒中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脑肿瘤等有关。儿童周围性面瘫中贝尔麻痹相对常见,可能与儿童期免疫力相对较低,易受病毒感染有关。在诊断时需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头部影像学检查需谨慎权衡辐射剂量,但对于明确病因很重要。例如,儿童贝尔麻痹的治疗在考虑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局部理疗等,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老年人
老年人中枢性面瘫更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和脑出血,因为老年人脑血管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发生率高。老年人周围性面瘫中贝尔麻痹也较多见,同时需注意排除老年人耳部等基础疾病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在辅助检查方面,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等时需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造影剂需特别注意等。治疗上,老年人中枢性面瘫的基础疾病治疗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同样需兼顾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面瘫时,鉴别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需特别谨慎。中枢性面瘫的病因排查中,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需考虑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周围性面瘫的诊断需注意排除妊娠期特殊的感染等情况。在辅助检查时,头部MRI相对头部CT对胎儿影响较小,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检查手段。治疗上,药物的使用需严格评估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等改善面瘫症状。
总之,通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来进行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诊断,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特殊人群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