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病因包括局部因素(感染因素如各种阴道炎、阴虱、疥疮等,局部皮肤病变如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湿疹等)和全身因素(糖尿病、黄疸、维生素A、B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不明原因外阴瘙痒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停用可能刺激物品)和病因治疗(感染性疾病针对性用药、皮肤病变相应治疗、全身疾病针对治疗)。
一、外阴瘙痒的病因
1.局部因素
感染因素:
阴道炎症:如霉菌性阴道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豆腐渣样,刺激外阴引起瘙痒;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阴道分泌物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也会导致外阴瘙痒。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患滴虫性阴道炎,而霉菌性阴道炎在孕妇等人群中发生率较高,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内糖原含量高,适合白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易患该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人群,阴道内菌群失调,也易引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多发生于育龄女性,与多个性伴侣、频繁性交等因素有关,阴道分泌物有鱼腥味是其特点之一,可伴有外阴瘙痒。
阴虱:阴虱寄生在阴毛部位,叮咬皮肤引起瘙痒,多通过性接触传播,性活跃人群易感染,患者外阴部可见阴虱或虫卵。
疥疮:由疥螨引起,疥螨可侵犯外阴皮肤,夜间瘙痒加剧,有接触传染史,家庭或集体生活中易传播,各年龄均可发病。
局部皮肤病变: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外阴局部潮湿、摩擦等有关,多见于中年或绝经后女性,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病变部位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出现苔藓样变。
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左右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烧灼感,病变皮肤变薄、变白,失去弹性。
外阴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外阴皮肤炎症反应,过敏体质者易患,可出现外阴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等。
2.全身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引起外阴瘙痒,长期高血糖还会导致神经病变等,进一步加重瘙痒症状,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出现此症状,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黄疸:肝胆疾病引起胆红素升高,可导致皮肤瘙痒,包括外阴瘙痒,患者多有黄疸相关表现,如皮肤巩膜黄染等,各年龄因肝胆疾病导致黄疸的人群均可发生。
维生素A、B缺乏:长期饮食不均衡等原因导致维生素A或B缺乏时,可引起皮肤干燥、瘙痒,包括外阴瘙痒,多见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群,各年龄均可发病。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也可出现外阴瘙痒,与孕期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仅见于妊娠期女性。
不明原因外阴瘙痒:部分患者外阴瘙痒原因难以明确,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二、外阴瘙痒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应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勤换内裤,内裤宜选择棉质、宽松的,保持外阴透气,减少局部刺激,各年龄及不同健康状况的患者均需注意此点,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要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加重。
避免搔抓:搔抓可导致外阴皮肤破损,甚至继发感染,患者要尽量克制搔抓行为,必要时可戴手套,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看护,防止其搔抓外阴。
停用可能刺激的物品:若有使用卫生护垫等可能引起过敏或刺激的物品,应停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外阴护理产品。
2.病因治疗
感染性疾病治疗:
霉菌性阴道炎:可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对于不能局部用药或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口服氟康唑等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治疗药物为甲硝唑,可口服或局部用药,性伴侣需同时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细菌性阴道病:常用药物有甲硝唑、克林霉素等,可局部用药或口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
阴虱:需剔除阴毛,局部涂抹50%百部酊或25%苯甲酸苄酯乳剂等药物。
疥疮:外用10%硫磺软膏(儿童用5%)等杀疥虫的药物,用药前需洗澡,更换清洁衣物。
皮肤病变治疗: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也可采用激光治疗等方法,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中老年女性患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时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外阴硬化性苔藓:局部应用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等药物,也可使用丙酮酸油膏、凡士林软膏等,幼女患外阴硬化性苔藓一般不宜采用丙酸睾酮治疗,可暂观察或局部应用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待青春期后有自愈可能。
外阴湿疹: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伴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瘙痒严重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过敏体质患者使用药物需谨慎。
全身疾病治疗:
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是关键,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从而缓解外阴瘙痒症状,糖尿病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血糖。
黄疸:针对肝胆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治疗肝炎、解除胆道梗阻等,以降低胆红素水平,缓解瘙痒,不同病因导致的黄疸治疗方法不同,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方案。
维生素缺乏: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口服维生素A、B等,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不同维生素缺乏的患者补充方式和剂量可能不同,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治疗主要是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胆汁酸水平,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等,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仅适用于妊娠期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