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出现与多种因素相关,感染因素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重要原因,E6、E7基因编码蛋白破坏细胞生长调控机制,其他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感染也可致宫颈炎症进而促使其出现;生物学因素包括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素,前者因增殖信号通路激活、凋亡机制受抑致细胞异常堆积,后者与相关转录因子异常表达有关;其他因素有年龄因素,年轻女性因宫颈发育未熟、免疫未健全等易受HPV感染,老年女性因激素、免疫变化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吸烟增加风险,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略增发生率;既往有宫颈病变史或免疫相关疾病史者风险也会升高。
一、感染因素
(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
1.作用机制: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组中的E6、E7基因可编码病毒癌蛋白,E6蛋白可与肿瘤抑制蛋白p53结合使其降解,E7蛋白可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结合使其失活,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宫颈上皮细胞出现非典型鳞状细胞改变。大量研究表明,约70%-90%的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例如在对大量宫颈病变患者的HPV检测中发现,高危型HPV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2.不同人群差异:对于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年龄过小(如<16岁)的女性,感染高危型HPV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些因素增加了HPV暴露的机会。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由于机体清除HPV的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从而增加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出现的可能性。
(二)其他病原体感染
1.单纯疱疹病毒(HSV):HSV感染可引起宫颈局部的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研究发现,HSV-2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在合并HSV感染的宫颈病变患者中,出现非典型鳞状细胞的比例高于单纯HPV感染或无病原体感染的人群。
2.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可引发宫颈的炎症,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的损伤和修复异常,进而可能促使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出现。有研究显示,沙眼衣原体阳性的宫颈病变患者中,非典型鳞状细胞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其在性生活活跃、不注意性卫生的人群中感染风险较高,这类人群由于感染机会增加,更易出现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改变。
二、生物学因素
(一)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
1.细胞增殖:宫颈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处于有序的增殖和分化状态,当受到上述病原体等因素刺激时,细胞增殖相关信号通路被激活,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及其调控因子的异常表达,使得宫颈上皮细胞增殖速度加快。例如,CDK4、CDK6等蛋白的过度表达会促使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加速细胞增殖。
2.细胞凋亡:同时,细胞凋亡机制受到抑制,凋亡相关蛋白如Bcl-2家族成员的失衡,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减少,导致细胞凋亡减少。正常情况下细胞增殖和凋亡处于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增殖大于凋亡时,就会出现细胞的异常堆积,表现为非典型鳞状细胞改变。不同年龄的人群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调控机制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细胞自身的修复和调控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这种失衡情况。
(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素
宫颈上皮细胞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可能发生EMT,使得上皮细胞失去极性和细胞间连接,获得间质细胞的特性,从而参与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形成。EMT相关的转录因子如Snail、Twist等的异常表达与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影响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增加EMT发生的概率,进而导致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出现。
三、其他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年轻女性:青春期女性由于宫颈上皮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且性生活开始后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尤其是高危型HPV,所以年轻女性(特别是15-24岁)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及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健全有关。例如,15-24岁年龄段的女性HPV感染率相对较高,且感染后更易出现持续感染,从而引发宫颈上皮细胞的非典型改变。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如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局部的微环境改变,同时免疫功能衰退,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且细胞自身的修复和调控能力下降,使得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发生风险增加。
(二)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吸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可损伤宫颈上皮细胞的DNA,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还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3倍。
2.口服避孕药: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影响宫颈局部的激素水平和免疫状态,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发生率可能略有升高,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不过对于有长期口服避孕药史的女性,需要密切关注宫颈情况,定期进行宫颈筛查。
(三)既往病史因素
1.既往宫颈病变史:如果女性既往有过宫颈低度病变、高度病变等病史,那么再次出现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风险会增加。因为既往的宫颈病变已经破坏了宫颈上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机体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更容易受到再次的致病因素影响,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再次出现异常改变。
2.免疫相关疾病史: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宫颈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发生风险。这类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宫颈的病原体,容易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和非典型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