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的病症,发病与血管(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因素相关,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等常见及不常见临床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I及血液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需调整生活方式(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当运动)及控制基础疾病。
一、定义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二、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或病变血管闭塞,导致腔隙性梗塞。高血压患者中约有20%-30%会发生腔隙性脑梗塞,年龄越大,高血压病史越长,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越高。
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血流缓慢,易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形成梗塞灶。动脉粥样硬化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和女性在中老年后都可能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但男性发病风险可能相对略高一些,且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血液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如高血脂、高血糖等也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有关。高血脂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几率。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比非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明显增高,且病程越长,风险越高。
三、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语言障碍等。患者可能会感觉一侧肢体发沉、无力,走路时步态异常,但意识清楚,言语正常。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但具体发病比例因个体差异和基础疾病情况而异。
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仅有偏身感觉障碍,如麻木、刺痛等,可累及面部、肢体等部位,一般没有肢体无力等运动障碍表现。患者能清楚描述身体某一部位的异常感觉,如皮肤感觉减退、有异样的麻木感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有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行走时步态不稳。患者在行走或做精细动作时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这种类型在中老年人群中也时有发生,与脑血管病变累及特定的神经传导通路有关。
不常见症状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动作笨拙,书写时易发现。患者说话含糊不清,手部精细活动如拿东西、系扣子等变得不灵活,多见于有脑血管基础病变的中老年人。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早期腔隙性脑梗塞在CT上可能表现为低密度灶,但发病24小时内可能显示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清晰显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其大小和部位可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出现相应神经症状时,头颅CT可初步筛查腔隙性脑梗塞。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能更早发现病变,尤其是发病几小时内的病灶。MRI可清晰显示脑内微小的缺血灶,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能更准确地判断病灶的性质和部位,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于各种年龄段有相关症状怀疑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尤其对早期病变的检测更具优势。
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通过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血糖检测能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血糖或低血糖;血脂检查可评估血脂水平,了解是否存在高脂血症;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有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风险的评估有重要价值。这些检查对于寻找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帮助,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状态的患者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血液检查来辅助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要注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如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减少脑梗塞复发风险,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尤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出血风险等。
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提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少于6克;减少脂肪摄入,尤其要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如动物油脂等,增加不饱和脂肪摄入,如橄榄油、鱼油等;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食用过多高糖食品。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应遵循这样的饮食原则,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健康,以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等。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提高身体免疫力。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应有所调整,例如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且要循序渐进。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将相关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例如,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血糖变化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因为这些人群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更高,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的关键措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