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癌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为低度恶性肿瘤,病理上细胞形态较一致、异型性小、有丝分裂象少,生长缓慢、转移晚,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活检,治疗依情况选手术、药物等;癌是上皮组织恶变的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异型性明显、有丝分裂象多,侵袭性强、易转移,不同部位表现不同,诊断靠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活检,治疗用综合方案;儿童和老年的类癌与癌在诊断、治疗及对机体影响等方面有特殊差异,临床需准确鉴别并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起源
类癌: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发病较为隐匿,可发生于胃肠道、呼吸道等多个部位,其发生与5-羟色胺等神经内分泌物质的异常分泌相关。
癌:是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由上皮细胞恶变而来,可起源于人体的多种上皮组织,如鳞状上皮、腺上皮等,其发生与多种致癌因素长期作用有关,包括化学致癌物质、物理致癌因素(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等)、生物致癌因素(如某些病毒感染)等。
二、病理特征
类癌:肿瘤细胞形态相对较一致,呈巢状、小梁状或腺管状排列,细胞核异型性相对较小,有丝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染色常显示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如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CgA)等阳性表达。肿瘤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侵袭性较弱,早期转移率较低,但部分类癌可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类癌综合征等临床表现。
癌:癌细胞形态多样,大小不一,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有丝分裂象多见,可出现病理性有丝分裂。肿瘤细胞常呈巢状、片状或腺管状等排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易发生侵袭和转移。不同类型的癌在病理形态上有各自特点,例如鳞状细胞癌可出现角化珠或细胞间桥,腺癌可形成腺腔样结构等。免疫组化方面,不同类型的癌有其相对特异的标记物表达,但一般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阴性。
三、生物学行为
类癌:大多生长缓慢,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因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转移发生相对较晚,常见转移部位为区域淋巴结、肝脏等,但转移灶生长速度一般也较为缓慢。对于发生在胃肠道的类癌,若能早期发现并手术切除,预后相对较好。
癌:生物学行为相对aggressive,容易侵袭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转移发生较早且转移灶生长迅速,可转移至身体多个部位,如肺癌可转移至脑、骨等部位,胃癌可转移至腹膜、肝脏等部位。癌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时机等多种因素相关,早期癌若能及时手术等治疗,部分可获得较好预后,但中晚期癌预后往往较差。
四、临床表现
类癌:因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发生在胃肠道的类癌,小的肿瘤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肿瘤可引起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若发生类癌综合征,可出现发作性面部、颈部及上半身皮肤潮红,腹泻,哮喘,心悸等表现,多由肿瘤分泌的5-羟色胺等物质引起。发生在呼吸道的类癌,可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癌:不同部位的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例如肺癌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胃癌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呕血、黑便等症状;乳腺癌可出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症状。癌晚期患者常出现消瘦、乏力、恶病质等全身症状,以及转移部位相应的症状。
五、诊断方法
类癌: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发现肿瘤病灶,结合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液中神经内分泌相关物质水平,如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5-HIAA)等,病理活检是确诊类癌的金标准,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癌:影像学检查同样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如X线、CT、MRI、PET-CT等可帮助发现肿瘤病灶及转移情况。实验室检查方面,部分癌可有肿瘤标志物升高,如肝癌患者甲胎蛋白(AFP)升高,胃癌患者癌胚抗原(CEA)等可能升高,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非癌所特有,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病理活检是癌诊断的关键,通过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癌的类型、分化程度等。
六、治疗原则
类癌:治疗方式主要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等情况选择。对于早期局限性类癌,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有转移的类癌,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等)抑制神经内分泌物质的分泌,缓解类癌综合征症状,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化疗等治疗手段,但类癌对化疗相对不敏感。
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早期癌以手术切除为主,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可能受侵犯的组织。中晚期癌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化疗可杀死肿瘤细胞,缩小肿瘤体积;放疗可用于局部肿瘤的控制;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具有特异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特点;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不同类型的癌治疗方案有所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差异
儿童类癌与儿童癌:儿童类癌相对罕见,儿童癌中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等较为常见。儿童类癌的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需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功能,药物治疗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案。儿童癌的治疗除了考虑肿瘤本身,还需关注化疗、放疗等对儿童生长、生殖系统等的长期影响,例如化疗药物可能导致儿童生长迟缓、性腺功能受损等,放疗可能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和相应的支持治疗。
老年类癌与老年癌:老年人体质较弱,器官功能减退。老年类癌的诊断可能因老年人症状不典型而容易延误,治疗上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也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药物剂量。老年癌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平衡抗肿瘤治疗与基础疾病治疗的关系,例如老年肺癌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冠心病,在选择化疗方案时要考虑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放疗也要注意对周围正常组织尤其是合并基础疾病器官的保护。
总之,类癌和癌在定义、病理、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