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中枢性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致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伴中枢神经症状,周围性常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致病变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其发病机制分别是中枢性皮质核束受损、周围性面神经炎性水肿受压。常见症状有面部外观改变和功能障碍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影像学、电生理检查。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症支持。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男性面瘫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中枢性面瘫
病因: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颅内肿瘤、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例如脑梗死,由于脑部血管阻塞,相应区域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了对侧皮质核束,从而导致面瘫。
表现: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患者额纹一般不消失,能皱眉、闭眼,而病变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等。
周围性面瘫
病因:最常见的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可能与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受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有关。另外,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等局部感染,以及面神经管的肿瘤、骨折等也可引起周围性面瘫。
表现:病变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吹口哨漏风等。
面瘫的发病机制
中枢性面瘫发病机制
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发出的皮质核束受损时会引发中枢性面瘫。例如脑血管意外导致皮质核束的传导通路受阻,使得对侧面神经核上部分的神经冲动传导异常,从而出现面瘫表现,但由于面神经核上部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所以额肌等上部面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
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
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例,病毒感染后引起面神经的炎性反应,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受压,导致神经水肿、缺血。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当面神经发生炎症水肿时,管道内的压力增高,进一步压迫面神经,使其传导功能障碍,进而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等一系列症状。
面瘫的常见症状
面部外观改变: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出现额纹消失、眼裂不能正常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典型外观改变。比如闭眼时,患侧眼球会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功能障碍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鼓腮漏气、吹口哨漏风等情况,这是因为面部肌肉瘫痪导致无法正常完成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龈和颊部之间。
面瘫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情况,包括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观察面部两侧的对称性,判断是否存在面瘫以及面瘫的类型(中枢性或周围性)。例如,周围性面瘫患者在皱眉时患侧额纹消失,闭眼时贝尔现象明显;中枢性面瘫患者额纹一般存在,闭眼能正常完成。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中枢性面瘫患者,头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例如脑梗死在CT上早期可能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可以更早发现脑内的缺血病灶;对于周围性面瘫,有时也会进行颞骨CT检查,以排除面神经管内的病变,如骨折、肿瘤等。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面神经的功能状态,帮助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预后。通过检测面部肌肉的电活动,了解神经传导情况,周围性面瘫患者往往会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电生理改变。
面瘫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需要针对脑血管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脑梗死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若是感染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如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无论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面瘫,都可以采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方法,如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等),促进面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面神经的水肿,如泼尼松等。同时,保护暴露的角膜,可使用眼罩、眼药水等,防止角膜干燥、感染。对于中枢性面瘫患者,需要针对其原发病的相关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
不同人群面瘫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特点:儿童面瘫可能因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等)引起周围性面瘫较为常见。儿童的面神经相对娇嫩,在感染等因素刺激下更容易出现水肿等情况。
注意事项:儿童面瘫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眼部的保护要更加精心,因为儿童可能不太能配合自我保护措施。在治疗时,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可能更适合儿童,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儿童身体恢复。
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面瘫多与脑血管疾病等中枢性病变相关,因为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面神经恢复能力可能相对较弱。
注意事项:老年人面瘫时要注意原发病的控制,如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预防并发症,如长期卧床可能导致的肺部感染、压疮等。康复训练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女性
特点:女性面瘫的发生原因与男性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期、哺乳期,面瘫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
注意事项:女性在孕期或哺乳期发生面瘫时,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局部物理治疗等。同时,要关注女性的心理状态,面瘫可能会对面部外观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女性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男性
特点:男性面瘫的病因与男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有一定关系,如一些男性可能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增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周围性面瘫的发生风险。
注意事项:男性面瘫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习惯。在治疗过程中,要按照面瘫的治疗原则进行规范治疗,同时要关注男性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康复训练等活动,促进面瘫的恢复。
总之,面瘫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一旦出现面瘫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