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症是常见妇科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阵发性或持续性外阴瘙痒,夜间加剧。局部因素有阴道炎症、外阴局部皮肤病变、不良卫生习惯、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全身因素包括糖尿病、黄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不明原因等。不同人群特点各异,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如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穿合适内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需针对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及一般措施缓解症状,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外阴瘙痒症的定义
外阴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主要表现为外阴不同程度的瘙痒,可轻可重,常呈阵发性发作,也可持续性,一般夜间加剧。
二、常见病因
(一)局部因素
1.阴道炎症
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豆渣样,刺激外阴可导致严重瘙痒。研究表明,假丝酵母菌感染时,其代谢产物等可刺激外阴皮肤黏膜,引发瘙痒。
滴虫性阴道炎: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阴道分泌物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炎症刺激外阴出现瘙痒症状。阴道毛滴虫的活动会破坏阴道内环境,进而引起外阴瘙痒。
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增多,阴道分泌物有鱼腥臭味,也可伴有外阴瘙痒。其发病机制与阴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失调有关,异常的阴道菌群可刺激外阴产生瘙痒感。
2.外阴局部皮肤病变
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性激素缺乏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外阴皮肤变白、变薄、弹性减退,伴有剧烈瘙痒。病变处皮肤的病理改变会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导致瘙痒发生。
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长期搔抓、摩擦等刺激引起,外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瘙痒剧烈,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等。慢性的炎症刺激和皮肤的病理变化是导致瘙痒的重要原因。
3.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内裤等,会使外阴局部污垢积聚,刺激外阴皮肤引起瘙痒。例如,月经期间长时间使用不透气的卫生巾,会导致外阴局部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瘙痒。
4.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使用避孕套、卫生巾、某些洗液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外阴瘙痒。一些女性对避孕套中的橡胶成分过敏,使用后会出现外阴瘙痒、红肿等症状;此外,某些刺激性较强的洗液过度清洗外阴,会破坏外阴的酸碱平衡和皮肤屏障,引起瘙痒。
(二)全身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并发霉菌性阴道炎,从而引起外阴瘙痒。研究显示,约7%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症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繁殖,进而导致外阴瘙痒反复发作。
2.黄疸:肝胆疾病引起黄疸时,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会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全身皮肤瘙痒,也可累及外阴。例如,阻塞性黄疸患者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胆盐在体内蓄积,常出现皮肤瘙痒症状,包括外阴瘙痒。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见于妊娠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也可出现外阴瘙痒。其发病机制与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胆汁代谢异常等有关,胆汁酸等物质在体内积聚刺激皮肤神经引起瘙痒。
4.不明原因外阴瘙痒:部分患者经过详细检查,未能发现明显的局部或全身病因,这种情况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女性,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外阴瘙痒,精神因素可通过神经调节影响外阴皮肤的感觉。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情况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是各种阴道炎症的高发人群,如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容易在该年龄段发生,从而引发外阴瘙痒。此外,育龄女性可能因月经、妊娠、避孕等因素影响外阴局部环境,增加外阴瘙痒的发生风险。例如,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出现外阴瘙痒,同时还可能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情况。
(二)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阴皮肤变薄、萎缩,阴道黏膜变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外阴干燥、萎缩性阴道炎等,进而导致外阴瘙痒。雌激素缺乏使外阴皮肤黏膜的营养状况改变,局部防御能力减弱,易受各种因素刺激引发瘙痒。
(三)儿童
儿童外阴瘙痒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常见原因包括蛲虫感染,蛲虫在夜间爬出肛门,游动至外阴产卵,刺激外阴引起瘙痒;此外,不注意外阴清洁、尿布更换不及时等也可能导致儿童外阴瘙痒。儿童外阴皮肤娇嫩,在护理时需特别注意保持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物品。
四、诊断方法
(一)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瘙痒的发作时间、频率、程度,有无伴随症状如阴道分泌物异常、皮疹等,既往病史、月经史、孕产史、过敏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病史,因为糖尿病与外阴瘙痒密切相关;了解患者是否使用过特殊的卫生用品,以排查过敏因素。
(二)体格检查
检查外阴局部皮肤黏膜情况,有无红肿、皮疹、溃疡、色素改变等;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状、颜色、量等。例如,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外阴可见抓痕,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豆渣样;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黏膜可见散在出血点,分泌物呈稀薄脓性、泡沫状。
(三)实验室检查
1.阴道分泌物检查:包括显微镜下观察白带常规,查找滴虫、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等,以明确是否存在阴道炎症。例如,查找假丝酵母菌时可采用湿片法或革兰染色法;查找滴虫时可采用生理盐水湿片法。
2.血糖及相关检查:对于怀疑糖尿病引起外阴瘙痒的患者,需要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以明确血糖情况。对于妊娠期外阴瘙痒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功能、胆汁酸等检查,以排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3.其他检查:对于外阴皮肤病变可疑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阴皮肤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如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等可通过活检确诊。
五、治疗原则(非药物相关)
(一)一般治疗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建议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清洗时要注意由前向后清洗,保持外阴局部的清洁卫生。例如,使用温水冲洗,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避免损伤外阴皮肤。
2.避免搔抓:搔抓可导致外阴皮肤破损,加重瘙痒症状,甚至引起感染。应告知患者尽量避免搔抓外阴,可通过轻轻拍打等方式缓解瘙痒感。
3.穿着合适的内裤:选择棉质、宽松、透气的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减少对外阴皮肤的摩擦和刺激。例如,棉质内裤吸湿性好,可保持外阴局部干燥,减少细菌滋生。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可减少因高血糖引起的外阴瘙痒发作;对于黄疸患者,要针对肝胆疾病进行相应治疗,以缓解全身及外阴瘙痒症状。
总之,外阴瘙痒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病因后需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及一般措施来缓解症状,不同人群的外阴瘙痒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