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是纤溶过程标志物,肿瘤可通过促进血栓形成(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患者处高凝状态)、影响纤溶活性(纤溶系统受抑、纤溶功能相对不足)致其升高,D-二聚体可辅助肿瘤诊断(作筛查指标、结合其他指标)、评估病情进展(监测肿瘤进展、辅助转移评估)及判断预后(提示不良预后),但D-二聚体升高非特异性诊断肿瘤,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肿瘤与D-二聚体升高的关系
肿瘤促进血栓形成导致D-二聚体升高
肿瘤细胞特性影响:肿瘤细胞可以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等。组织因子能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促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进而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例如,某些实体肿瘤细胞表面可表达组织因子样物质,诱导凝血系统激活,导致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肿瘤患者,由于儿童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不同,儿童肿瘤患者凝血系统相对更活跃还是更不活跃存在差异,但肿瘤本身释放促凝物质的机制是相似的;老年肿瘤患者往往伴有血管内皮功能减退等基础情况,肿瘤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更高。在性别方面,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会直接影响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导致D-二聚体升高的机制,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凝血功能本就有变化,若患有肿瘤,可能会进一步影响D-二聚体水平。从生活方式看,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肿瘤患者,可能因为自身凝血相关因素的改变,使得肿瘤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更显著,进而使D-二聚体升高更明显。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其体内可能存在凝血微环境的持续异常,再次发生肿瘤时,更容易出现D-二聚体升高。
肿瘤患者高凝状态:肿瘤患者常处于高凝状态,这与肿瘤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活化,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在高凝状态下,纤维蛋白不断形成和降解,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对于不同病史的肿瘤患者,既往有血栓病史的肿瘤患者,其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已经存在一定紊乱,肿瘤的存在会进一步加重这种紊乱,使D-二聚体升高幅度可能更大;而既往无血栓病史的肿瘤患者,随着肿瘤的发展,也会逐渐出现高凝状态,导致D-二聚体升高。
肿瘤患者纤溶活性变化与D-二聚体升高
纤溶系统受抑:肿瘤细胞可以分泌一些物质抑制纤溶系统的活性。例如,肿瘤细胞可能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PAI-1能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抑制纤溶酶的生成,使纤维蛋白降解减少。这样就会导致D-二聚体不能及时被清除,水平升高。不同年龄的肿瘤患者,由于儿童和老年人的纤溶系统功能有差异,儿童纤溶系统相对更活跃,肿瘤导致纤溶受抑时,D-二聚体升高可能有其独特的表现;老年患者纤溶系统功能减退,肿瘤引起纤溶受抑后,D-二聚体升高可能更为显著。性别方面,虽然性别本身不直接影响纤溶系统受抑机制,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情况下纤溶有变化,若患有肿瘤,纤溶受抑导致D-二聚体升高的情况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肿瘤患者,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纤溶系统,导致纤溶受抑,D-二聚体升高。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其纤溶系统可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肿瘤复发时,纤溶受抑导致D-二聚体升高的情况会更复杂。
纤溶功能相对不足:尽管肿瘤患者存在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但由于肿瘤相关因素的影响,纤溶功能相对不足,使得纤维蛋白的降解不完全,D-二聚体积累增多。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肿瘤患者,比如长期运动较少的肿瘤患者,其纤溶功能本身可能相对较弱,肿瘤导致纤溶功能相对不足时,D-二聚体升高会更明显;而经常运动的肿瘤患者,纤溶功能相对较好,肿瘤引起纤溶功能相对不足时,D-二聚体升高幅度可能相对较小。
D-二聚体在肿瘤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辅助肿瘤诊断
筛查提示:D-二聚体升高可以作为肿瘤的一个辅助筛查指标。例如,在一些实体肿瘤如肺癌、肝癌等患者中,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提示存在肿瘤相关的凝血异常情况,从而引导进一步的肿瘤相关检查。对于不同年龄的肿瘤筛查,儿童肿瘤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D-二聚体升高,也需要排查肿瘤等相关疾病;老年人由于本身凝血功能有一定生理性变化,当D-二聚体升高时,肿瘤筛查更为重要。性别方面,女性肿瘤筛查时,D-二聚体升高也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排查肿瘤。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当D-二聚体升高时,进行肿瘤筛查的针对性更强。
结合其他指标:D-二聚体常需要结合肿瘤标志物等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例如,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于肿瘤的辅助诊断价值更高。在不同年龄组中,儿童肿瘤标志物和D-二聚体的组合诊断需要考虑儿童肿瘤的特点;老年人肿瘤标志物和D-二聚体的组合则要考虑老年人多种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指标结果。性别不同时,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参考范围和D-二聚体的关系也有差异,需要综合分析。
病情评估
肿瘤进展监测: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肿瘤病情进展的评估。如果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往往提示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血管生成增加,肿瘤处于进展期。对于不同年龄的肿瘤患者,儿童肿瘤进展时D-二聚体升高的速度可能与成人不同,儿童生长发育快,肿瘤进展相关的凝血变化可能有其独特性;老年人肿瘤进展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下降,D-二聚体升高可能更迅速地反映病情进展。性别方面,女性肿瘤患者在月经周期等影响凝血的情况下,监测D-二聚体评估病情进展时需要排除生理因素的干扰。有并发症的肿瘤患者,如同时合并感染等情况,感染也会影响D-二聚体水平,此时评估肿瘤病情进展时要综合考虑感染等因素对D-二聚体的影响。
转移评估:肿瘤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侵犯血管等组织,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使D-二聚体升高。所以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评估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对于不同病史的肿瘤患者,既往有过转移的肿瘤患者,再次监测D-二聚体时要警惕再次转移的可能;新诊断的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也需要考虑转移的风险。
预后判断
不良预后提示:D-二聚体升高往往提示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较高的肿瘤患者,其生存时间可能较短。在不同年龄组中,儿童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提示预后不良时,由于儿童的生长潜力和治疗反应与成人不同,需要综合儿童的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来判断预后;老年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提示预后不良时,考虑到老年人的基础健康状况,预后可能更差。性别方面,女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提示预后不良时,要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和肿瘤类型等综合判断预后。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对预后的判断更复杂,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升高并非特异性诊断肿瘤,一些非肿瘤性疾病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如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脑梗死等。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