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与淋巴水肿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各有特点。肿瘤是机体细胞增生异常形成的新生物,病因多样,局部和全身表现不同,诊断靠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治疗有手术、放化疗等;淋巴水肿是淋巴液回流受阻致软组织改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早期和晚期表现不同,诊断靠体格检查等,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等。儿童、老年及女性在肿瘤和淋巴水肿方面有各自特殊情况需综合考虑。
一、定义与病因
肿瘤
定义: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病因:与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等)、化学因素(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类等)、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等)以及机体的免疫、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不同类型肿瘤病因有所差异,例如肺癌与吸烟、空气污染等密切相关;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与家族遗传基因、激素水平等有关。
淋巴水肿
定义:是指机体某些部位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软组织液在体表反复感染后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体表粗厚,似大象皮肤样改变。
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淋巴水肿多与先天性淋巴发育异常有关,如淋巴管发育不全、淋巴管扩张等;继发性淋巴水肿常见于淋巴结切除术后(如乳腺癌根治术后引起的上肢淋巴水肿)、感染(如丝虫病感染导致的淋巴水肿)、恶性肿瘤侵犯淋巴管等情况。
二、临床表现
肿瘤
局部表现:不同部位肿瘤表现不同,如体表肿瘤可出现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等;体内肿瘤可引起相应器官的压迫、梗阻等症状,如肺癌可导致咳嗽、咯血、胸痛等;胃癌可出现腹痛、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等。
全身表现:早期可无明显全身症状,中晚期常出现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恶病质表现。不同肿瘤还有其特异性全身表现,如肝癌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等;白血病患者可出现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淋巴水肿
早期表现:肢体或局部组织轻度肿胀,皮肤柔软,可凹性水肿,抬高肢体后水肿可部分消退。
晚期表现:皮肤逐渐增厚、粗糙,坚韧如象皮样,可出现反复感染,局部皮肤出现溃疡等,严重影响肢体功能和外观。例如乳腺癌根治术后引起的上肢淋巴水肿,早期上肢轻度肿胀,随着病情进展,皮肤增厚、粗糙,活动受限,且容易发生丹毒等感染,感染后肿胀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三、诊断方法
肿瘤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PET-CT等。X线可用于肺部肿瘤等的初步筛查;CT能更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的肿瘤;PET-CT可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及转移灶的寻找等。
病理学检查: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包括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活检等,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某些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诊断、病情监测等有一定辅助作用,如癌胚抗原(CEA)对消化道肿瘤、甲胎蛋白(AFP)对肝癌等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肿瘤,需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
淋巴水肿
体格检查:观察肢体或局部肿胀情况,测量周径,判断水肿程度,检查皮肤质地、有无感染等。
影像学检查:淋巴管造影可显示淋巴管的形态、有无阻塞等情况;淋巴核素扫描能评估淋巴回流情况,了解淋巴系统的功能状态。
生物电测定:通过测定淋巴流量等生物电变化来辅助诊断淋巴水肿,了解淋巴系统的功能。
四、治疗原则
肿瘤
手术治疗:是大多数实体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可切除肿瘤病灶。对于早期肿瘤,手术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对于中晚期肿瘤,可切除肿瘤减轻症状、延长生存等。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术后杀灭残留肿瘤细胞以及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等。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伤肿瘤细胞,可用于全身治疗,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以及晚期肿瘤的化疗等。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如针对肺癌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等特点。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等,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淋巴水肿
非手术治疗
加压治疗:使用弹力绷带、弹力袖套等对肢体进行加压,促进淋巴回流。适用于早期淋巴水肿患者,通过外部压力帮助淋巴液回流,减轻水肿。
功能锻炼:进行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如上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握拳、屈伸肘关节等运动,有助于促进淋巴回流,增强肌肉泵的作用。
烘绑疗法:利用烘炉加热患部,使局部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淋巴回流,然后再用弹力绷带包扎,适用于慢性淋巴水肿患者。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淋巴水肿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等,通过建立淋巴液回流的新通道来改善淋巴水肿情况。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肿瘤患者
肿瘤方面:儿童肿瘤的类型与成人有所不同,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较为常见。儿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成人也有差异,一般儿童肿瘤生长迅速,但对化疗相对敏感。在诊断时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影像学检查应选择对儿童辐射影响较小的方式,如尽量选择超声、MRI等,避免过度辐射。治疗时要兼顾肿瘤的控制和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严格根据儿童的体重、体表面积等进行计算,同时要注意化疗药物对儿童生长、生殖等系统的长期影响。
儿童淋巴水肿患者:多为原发性淋巴水肿,与先天性淋巴发育异常有关。在治疗上,非手术治疗是首选,如轻柔的加压治疗(压力需根据儿童年龄、肢体情况适当调整)、适合儿童的功能锻炼等。要注意避免过度加压对儿童肢体发育造成影响,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老年肿瘤患者
肿瘤方面:老年肿瘤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要更加谨慎,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放疗和化疗的耐受性也较差,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和剂量,密切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及时进行处理。
老年淋巴水肿患者:老年淋巴水肿患者多为继发性,如肿瘤治疗后引起的淋巴水肿等。在治疗时,非手术治疗同样是基础,加压治疗要注意压力适中,避免因压力过大导致皮肤损伤等。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皮肤营养状况,预防感染,因为老年患者皮肤抵抗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感染,容易加重淋巴水肿并引发严重后果。
女性肿瘤与淋巴水肿关系
肿瘤方面:女性常见的肿瘤如乳腺癌、宫颈癌等。乳腺癌根治术等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上肢淋巴水肿,这与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破坏了淋巴回流通道有关。女性患者在诊断肿瘤后,要了解术后淋巴水肿的风险,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术后早期进行适当的上肢功能锻炼、佩戴合适的弹力袖套等。
淋巴水肿方面:女性淋巴水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患肢受伤、感染等,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对患肢造成压迫。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淋巴水肿有一定影响,要注意观察水肿情况的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