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等,其Brunnstrom分期包括Ⅰ-Ⅵ期,各期有不同表现,且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各期恢复,偏瘫分级对评估运动功能恢复、制定康复方案意义重大,需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康复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质量。
一、偏瘫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发生偏瘫的风险不同,例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发生脑血管疾病进而导致偏瘫的风险较高。
二、偏瘫的分级方法——Brunnstrom分期
1.Ⅰ期
表现:软瘫期,患侧肢体无任何运动,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此阶段多见于急性脑卒中发病后1-2周内,脑部病变导致神经传导通路受损严重,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处于完全松弛状态。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儿童患者,如果是脑外伤等原因导致的偏瘫,此期表现类似,但儿童的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不过也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神经恢复相对缓慢,此期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血管等身体机能受到损害,发生偏瘫后进入Ⅰ期的恢复可能相对更慢,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加重了血管等基础病变,不利于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病史影响: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脑血管病变后进入Ⅰ期,神经损伤修复的基础较差,恢复相对困难。
2.Ⅱ期
表现:开始出现联合反应,患侧肢体出现协同运动模式的部分动作,如肩关节屈曲、外展,肘关节屈曲等,但不能独立完成单个关节的运动。联合反应是一种原始的脊髓水平的运动反射,健侧肢体的运动引起患侧肢体的协同运动。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在Ⅱ期时,由于神经的可塑性,可能比老年患者恢复相对快一些,但也需要根据具体的脑损伤程度。老年患者神经可塑性降低,此期的恢复速度会受到一定限制。
生活方式影响:有规律运动习惯的患者,在偏瘫进入Ⅱ期时,可能更有利于通过康复训练促进恢复,因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基本机能,为神经和肌肉恢复提供一定基础;而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肌肉萎缩等情况可能更严重,恢复相对较慢。
病史影响: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在偏瘫Ⅱ期恢复中可能相对更有利,因为稳定的血糖水平有助于神经组织的代谢;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高血糖可能影响神经的修复过程,导致恢复延迟。
3.Ⅲ期
表现:协同运动达到高峰,患侧肢体可以引出协同运动,如患者仰卧位时,患侧上肢可以屈曲肩关节、外展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下肢可以屈曲髋关节、屈曲膝关节等,但仍然不能完成分离运动。分离运动是指在协同运动模式中,能够独立完成单个关节的运动,是从协同运动模式向分离运动模式过渡的阶段。
年龄因素影响:年轻患者在Ⅲ期时,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向分离运动模式靠近的速度可能比老年患者快;老年患者神经细胞凋亡等情况明显,恢复相对缓慢。
生活方式影响:戒烟限酒的患者,在Ⅲ期恢复中,由于身体内环境相对稳定,血管等状况较好,有利于神经和肌肉的恢复;而继续吸烟酗酒的患者,会加重血管损伤等,阻碍恢复进程。
病史影响: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如果心脏功能良好,在偏瘫Ⅲ期恢复中相对更有利,因为良好的心脏功能可以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为神经肌肉恢复提供充足的血氧等营养物质;而心脏功能不佳的患者,可能会影响患侧肢体的血液供应,导致恢复受到影响。
4.Ⅳ期
表现:协同运动模式开始减弱,出现一些分离运动,如患者可以独立完成肩关节屈曲90°时的肘关节屈曲,或者髋关节屈曲90°时的膝关节屈曲等分离运动。分离运动的出现标志着运动功能开始向正常运动模式恢复。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在Ⅳ期时,由于神经可塑性强,分离运动的出现和发展可能相对顺利,恢复速度可能较快;老年患者神经可塑性降低,分离运动的出现和发展相对缓慢,但通过积极康复训练仍可取得一定进展。
生活方式影响:有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在Ⅳ期恢复中,能够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促进分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可能在康复训练的依从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分离运动的恢复。
病史影响:有高脂血症病史且血脂控制良好的患者,在Ⅳ期恢复中,血管内皮功能相对较好,有利于神经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输送,促进恢复;而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血管内脂质沉积,可能影响患侧肢体的血液供应,阻碍分离运动的恢复。
5.Ⅴ期
表现:协同运动模式基本消失,分离运动接近正常,患侧肢体可以完成较精细的运动,如患者可以用患侧手指捏取小物体等。此期运动功能有较大改善,接近正常运动的基本模式,但仍有一定差距。
年龄因素影响:年轻患者在Ⅴ期时,可能已经接近正常运动功能,恢复相对较好;老年患者虽然分离运动接近正常,但可能在精细运动的协调性等方面与年轻患者有差异,恢复到完全正常的难度相对较大。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在Ⅴ期恢复中,身体机能维持较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精细运动能力;而生活方式不佳的患者,可能在精细运动的恢复上受到一定限制。
病史影响:有脑血管疾病病史但经过良好二级预防的患者,在Ⅴ期恢复中,血管等状况相对稳定,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二级预防不佳的患者,可能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等,影响恢复进程。
6.Ⅵ期
表现: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患侧肢体的运动协调、精细程度接近正常,肌张力正常或接近正常,腱反射恢复正常。但可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时间不使用患侧肢体等,仍可能有轻微的运动功能减退,但总体功能接近正常。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如果脑损伤程度较轻,在Ⅵ期可能基本恢复正常运动功能;老年患者即使达到Ⅵ期,由于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损伤等,可能仍存在一些细微的运动功能差异,比如在快速运动的协调性等方面稍逊于年轻人,但已经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
生活方式影响:一直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在Ⅵ期能够更好地维持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防止功能减退;而生活方式不良的患者,即使达到Ⅵ期,也可能因为再次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运动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病史影响:病史控制良好的患者,在Ⅵ期能够长期维持较好的运动功能;而病史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在后期出现运动功能的反复等情况。
三、偏瘫分级的临床意义
偏瘫分级对于评估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定期进行Brunnstrom分期等评估方法,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在不同阶段的运动功能状态,从而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内容。例如,在Ⅰ-Ⅱ期时,主要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诱发肌肉运动等为主;在Ⅳ-Ⅵ期时,着重进行精细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尽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根据偏瘫分级调整康复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儿童患者更注重神经的可塑性,利用其优势进行康复训练;老年患者则需要更加注重安全,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以保证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