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发生受遗传、皮肤屏障功能、免疫系统、感染、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可致部分皮肤病发病风险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包括结构和功能方面,易引发相关皮肤病;免疫系统异常可致自身免疫性及免疫介导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感染因素中细菌、病毒、真菌可分别引起相应皮肤病;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可损伤皮肤引发病变;生活方式的饮食、睡眠、运动不当也会增加皮肤病发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某些皮肤病具有遗传倾向,例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皮肤结构异常,使患者从出生起就容易出现皮肤水疱等病变。如果家族中有相关皮肤病的遗传病史,个体患皮肤病的风险可能增加。儿童若家族中有遗传性皮肤病患者,需要更加关注皮肤的日常护理,密切观察皮肤状况,因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皮肤屏障功能异常
1.结构方面
皮肤的角质层是重要的屏障结构,正常情况下能防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和内部水分丢失。当角质层结构受损时,如先天性角质形成细胞功能异常,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例如板层状鱼鳞病患者,其角质层中板层小体功能异常,影响脂质的正常分泌,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等皮肤病表现。对于婴幼儿来说,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易出现因屏障功能异常导致的皮肤病,如婴儿湿疹,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弱有关,外界的过敏原、物理刺激等容易引发皮肤炎症反应。
2.功能方面
皮肤的保湿功能也依赖于屏障结构。如果皮肤的保湿因子合成减少或脂质代谢异常,会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增加,使皮肤处于干燥状态,进而容易引发皮肤病。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保湿功能下降,皮肤屏障功能也逐渐减弱,更容易出现皮肤瘙痒、干燥性皮炎等问题。
三、免疫系统异常
1.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皮肤组织时,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攻击皮肤等组织,导致皮肤出现红斑、鳞屑、糜烂等多种病变。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有关。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免疫系统状态,避免诱发免疫系统异常的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等,紫外线可能会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加重病情。
2.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属于Ⅳ型变态反应。例如接触某些化妆品、金属饰品等,过敏原刺激皮肤免疫系统,导致局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接触不同的过敏原风险不同,儿童可能更多接触玩具、衣物材质等,成人可能更多接触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等。
荨麻疹:多数是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体内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风团和瘙痒。饮食、药物、感染等都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荨麻疹。在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四、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
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儿童,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四肢等。儿童皮肤相对娇嫩,且玩耍时容易造成皮肤微小破损,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皮肤破损后,细菌容易侵入,引发脓疱疮,表现为脓疱、糜烂、结痂等症状。
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毛囊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卫生状况差、多汗等因素容易诱发毛囊炎。例如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出汗多,若不注意皮肤清洁,就容易发生毛囊炎。
2.病毒感染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病毒感染人体后,在皮肤和黏膜上引起斑疹、丘疹、疱疹等病变。儿童感染后发病较典型,表现为全身分批出现的水疱等症状,而成人感染可能症状更严重。
扁平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好发于青少年,多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物间接传染。皮肤的微小破损是HPV感染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皮肤代谢活跃,若皮肤有微小损伤,就容易感染HPV引发扁平疣,表现为面部、手背等部位的扁平丘疹。
3.真菌感染
体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温暖潮湿的环境、多汗、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容易诱发。例如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脚部多汗,加上温暖环境,容易滋生真菌,引发体癣,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的红斑、丘疹、鳞屑等。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真菌的部位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在头面部等部位感染真菌,而成人可能更多在身体其他部位感染。
五、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
紫外线:过度暴露于紫外线会损伤皮肤,长期紫外线照射可引起光线性皮肤病,如日光性皮炎。紫外线中的UVB主要损伤表皮,UVA可深入真皮,引起皮肤老化、红斑、色素沉着等问题。长期在户外活动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由于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时间长,患光线性皮肤病的风险较高。儿童皮肤更娇嫩,对紫外线的抵御能力弱,长时间日晒更容易出现晒伤等问题,所以儿童在户外活动时需要做好防晒措施。
机械性刺激:长期摩擦、压迫等机械性刺激可导致皮肤病,如摩擦性苔藓样疹,多发生于儿童,常因儿童玩耍时与粗糙物体摩擦皮肤引起,表现为手背、前臂等部位的小丘疹。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容易出现皮肤的机械性刺激,家长需要注意儿童的活动环境和玩耍物品,避免皮肤过度摩擦。
2.化学因素
化妆品:某些人对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重金属等成分过敏,使用后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不同品牌和种类的化妆品成分不同,个体的过敏反应也存在差异。敏感肌肤人群或长期使用化妆品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化妆品,避免使用含有致敏成分的产品。
工业化学物质:长期接触工业化学物质,如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等,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从事相关工业工作的人群,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穿防护服等,减少化学物质与皮肤的接触。
六、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
过敏食物:部分人对某些食物过敏,如海鲜、牛奶、鸡蛋等,食用后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如湿疹、荨麻疹等。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需要严格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在饮食选择上要格外谨慎。儿童如果有食物过敏情况,家长需要更加关注其饮食,确保孩子摄入安全的食物,避免因饮食不当引发皮肤病。
高糖高脂饮食: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影响皮肤的代谢,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增加痤疮的发病风险。例如过多食用巧克力、油炸食品等,会使体内血糖和血脂升高,刺激皮脂腺分泌,堵塞毛孔,引发痤疮。青少年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不规律,容易出现高糖高脂饮食的情况,从而增加痤疮的发病几率。
2.睡眠
睡眠不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和皮肤的新陈代谢。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皮肤容易出现干燥、暗沉、容易长痘痘等问题。成年人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修复和更新,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对皮肤健康更为重要,睡眠不足可能影响儿童皮肤的正常发育和免疫系统对皮肤的保护作用。
3.运动
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对皮肤健康有益,但过度运动可能导致出汗过多,若不及时清洁皮肤,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引发皮肤病。例如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皮肤大量出汗,若没有及时洗澡、更换衣物,可能会引发毛囊炎等皮肤问题。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后的皮肤护理需求不同,儿童运动后要及时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爽,而成人也要注意运动后的皮肤清洁和保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