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酒精、遗传因素等;临床表现早期不明显,中晚期有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等;诊断靠影像学、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和肝穿刺活检;治疗有手术、局部、系统治疗;预防需接种疫苗、避免接触致癌物质、积极治基础肝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肝癌的定义
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本身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混合型肝癌等;继发性肝癌又称转移性肝癌,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肿瘤。
二、肝癌的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病毒感染会导致肝细胞的慢性炎症损伤,进而引起肝细胞的增殖和恶变。例如,全球约50%的肝癌患者有HBV感染史,我国更是HBV感染高发地区,HBV持续感染可通过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激活原癌基因或抑制肿瘤抑制基因,引发肝癌。HCV感染也可通过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等机制增加肝癌发生风险。
2.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尤其是乙肝、丙肝相关肝硬化,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肝硬化时,肝细胞反复损伤与修复,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在此过程中肝细胞容易发生恶变。据统计,在我国,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原发性肝癌的年发生率较高。
3.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常污染玉米、花生、稻米等谷类作物。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诱发肝癌。黄曲霉毒素B1可以通过抑制肝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引发肝癌。例如,在一些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4.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增加肝癌发生的风险。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致癌性,可损伤肝细胞DNA,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促进肝癌的发生。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血色病等,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此外,家族中若有肝癌患者,其亲属患肝癌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和遗传易感性。
三、肝癌的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早期肝癌往往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显现。
2.中晚期症状
肝区疼痛:多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肝包膜被牵拉所致。如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
消化道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这与肿瘤增大影响消化功能、肝功能受损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因素有关。
消瘦、乏力:肿瘤消耗机体能量,加上患者食欲减退,导致体重下降、身体消瘦,同时伴有全身乏力。
黄疸:当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或广泛侵犯肝组织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
肝大: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可触及结节或肿块。
腹水:晚期肝癌患者可出现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腹水的形成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
四、肝癌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能初步判断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等。超声造影还可以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通过观察造影剂的增强特点来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
CT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增强扫描时,肝癌组织通常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消退,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有助于明确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以及与血管的关系等。
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与CT类似,且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如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血管侵犯的判断更准确。
2.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之一。AFP升高常见于肝癌患者,但也可见于一些良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妊娠等情况。在诊断肝癌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一般来说,AFP大于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AFP在200-400μg/L之间持续8周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可考虑肝癌的诊断。
其他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α-L-岩藻糖苷酶(AFU)等,在肝癌的诊断中也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特异性相对AFP稍低。
3.肝穿刺活检:对于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仍难以明确诊断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可考虑肝穿刺活检。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原发性肝癌还是转移性肝癌等,但肝穿刺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出血、种植转移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肝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适用于肝功能代偿良好、肿瘤局限且未侵犯重要血管和胆管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部分肝切除、肝叶切除等,通过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来达到根治的目的。
肝移植术:对于小肝癌、伴有肝硬化且肝功能较差的患者,肝移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肝移植可以同时去除肿瘤和硬化的肝脏,但其受供体来源有限、手术风险较高以及术后需要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等因素的限制。
2.局部治疗
射频消融术: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能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适用于单个肿瘤直径小于5cm或肿瘤数目不超过3个、直径小于3cm的肝癌患者。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较大的肿瘤或靠近大血管等部位的肿瘤有一定限制。
微波消融术:原理与射频消融类似,通过微波产生的热能使肿瘤组织坏死。在局部肿瘤治疗方面也有较好的应用,尤其是对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意手术的患者。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通过经皮穿刺股动脉,将导管插入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血供,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适用于无法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3.系统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如索拉非尼等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但靶向治疗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手足皮肤反应、腹泻、高血压等。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等,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但免疫治疗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肝炎、肺炎等。
六、肝癌的预防
1.接种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尤其是新生儿和高危人群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对于HCV感染高危人群,应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血制品使用,同时对于HCV感染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2.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尽量避免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如不吃霉变的食物,妥善储存粮食等。减少酒精摄入,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病的发生。
3.积极治疗基础肝病:对于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等基础肝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监测肝脏情况,以便早期发现肝癌并及时治疗。
4.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