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或直接表现为慢性炎症,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如高危型HPV、沙眼衣原体等)和物理因素(如宫颈损伤、长期慢性刺激),临床表现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常出血、腰骶部疼痛等,诊断靠妇科检查、实验室及阴道镜检查,治疗有一般、药物、物理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青春期、绝经后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常见病因
1.病原体感染
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慢性宫颈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某些高危型HPV亚型的长期存在,会引起宫颈上皮的异常增生等病变过程,进而导致慢性宫颈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可能感染HPV,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接触到HPV,但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不同,感染后的转归也不同。对于年轻女性,机体免疫力较强,部分可自行清除HPV;而对于年龄较大或免疫力低下的女性,HPV持续感染的风险增加,更易引发慢性宫颈炎等病变。
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性传播病原体:不洁性生活等因素可能导致这些病原体感染宫颈。性活跃期的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频繁,若不注意卫生等,感染此类病原体的几率较高。例如,有多个性伴侣或性生活过早的女性,感染沙眼衣原体或淋病奈瑟菌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女性。
2.物理因素
宫颈损伤:多次分娩、流产、宫腔操作等可造成宫颈黏膜损伤,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例如,多次人工流产的女性,宫颈受到的损伤较多,后续发生慢性宫颈炎的可能性增加。不同生育次数的女性,宫颈损伤的几率不同,经产妇相对初产妇宫颈损伤的概率更高,因为多次分娩过程中宫颈反复受到扩张等操作,容易出现黏膜损伤。
长期慢性刺激:长期使用高浓度消毒液冲洗阴道,可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同时损伤宫颈黏膜,引发慢性宫颈炎。对于有不良阴道冲洗习惯的女性,需要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另外,长期的阴道炎未得到有效治疗,炎症蔓延至宫颈,也可导致慢性宫颈炎。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如卫生习惯较差、经常进行阴道冲洗的女性,患慢性宫颈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乳白色黏液状,或呈淡黄色脓性,有的还可带有血丝。不同个体的分泌物性状可能有所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仅有分泌物增多的表现,而无其他明显不适;但也有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症状。例如,部分慢性宫颈炎患者在性生活后可能出现分泌物中带血的情况,这与宫颈局部炎症导致组织脆性增加有关。
阴道异常出血:可表现为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等。性生活时,由于宫颈受到刺激,炎症部位容易出血;月经间期出血则与宫颈慢性炎症影响了宫颈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阴道异常出血的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年轻女性可能更多表现为性交后出血,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月经间期出血更为明显。
腰骶部疼痛、下腹坠胀:炎症扩散到盆腔结缔组织时,可出现腰骶部疼痛,且在经期、性交后加重。下腹坠胀感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这与盆腔充血以及炎症刺激有关。例如,在月经前后,由于盆腔充血,慢性宫颈炎患者的腰骶部疼痛和下腹坠胀感可能会更明显。
2.体征
宫颈糜烂样改变:外观上看宫颈呈糜烂样改变,但这并非真性糜烂,而是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移至宫颈阴道部所致。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的这种外观改变。不同女性的宫颈糜烂样改变程度可能不同,有的可能只是轻度的,有的则较为明显。
宫颈肥大: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宫颈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导致宫颈不同程度的肥大。
宫颈息肉:宫颈管黏膜局限性增生形成单个或多个带蒂的息肉,色红,质软而脆,易出血。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宫颈口有息肉样物。
三、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通过肉眼观察宫颈的外观情况,如是否有糜烂样改变、肥大、息肉等表现。同时,还可进行阴道窥器检查,了解阴道和宫颈的具体状况。
2.实验室检查
病原体检测:可取宫颈分泌物进行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的检测,必要时还可进行HPV检测。例如,采用核酸扩增试验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相关病原体感染,这对于明确病因非常重要。不同的检测方法有其各自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
白带常规检查:了解阴道内菌群情况,排除阴道炎等其他阴道炎症同时存在的可能。白带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出阴道清洁度、是否有病原体感染等情况,从而辅助诊断慢性宫颈炎。
3.阴道镜检查
对宫颈进行放大观察,有助于发现宫颈表面的细微病变,必要时可在阴道镜下取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排除宫颈癌等恶性病变。阴道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怀疑有病变的患者。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避免不洁性生活。不同卫生习惯的女性需要进行相应的卫生指导,例如,建议女性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选择棉质、透气的内裤等。对于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更要强调性生活前后的卫生。
积极治疗阴道炎等合并症:如果同时存在阴道炎等疾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以消除导致慢性宫颈炎的相关因素。例如,对于合并细菌性阴道炎的患者,需要使用相应的抗厌氧菌药物治疗阴道炎,从而减少对宫颈的刺激。
2.药物治疗
针对病原体的药物:如果是由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宫颈炎,需要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病原体的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局部药物治疗:可使用栓剂等局部药物进行治疗,如保妇康栓等,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局部药物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宫颈局部,缓解炎症症状。
3.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使宫颈病变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激光治疗适用于宫颈肥大、糜烂样改变等情况。不同患者对激光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治疗后需要注意创面的愈合情况,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冷冻治疗:通过低温使宫颈病变组织坏死脱落,从而修复宫颈。冷冻治疗相对较为温和,对于一些轻度的宫颈病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冷冻治疗后,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等刺激,促进创面愈合。
微波治疗: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改善宫颈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微波治疗操作相对简单,治疗时间较短。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慢性宫颈炎妊娠期女性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由于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宫颈炎症的表现。一般情况下,若病情不严重,可暂不进行积极的有创治疗,以观察为主,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分娩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因为孕期进行过度的治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需要谨慎处理。
2.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患慢性宫颈炎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过早性生活等不良行为。由于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早性生活等容易导致宫颈损伤和病原体感染,从而引发慢性宫颈炎。家长和医生需要对青春期女性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和健康指导,帮助她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患慢性宫颈炎相对较少,但也需要重视。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等情况。如果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阴道出血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排除其他严重病变,如宫颈癌等。同时,绝经后女性需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适当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