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需要通过环境管理、物理清洁、行为调整、药物干预等。

1.环境管理
每日更换鞋袜,选择透气的棉质或羊毛材质,避免合成纤维;鞋内可放置活性炭除湿包,湿度控制在40%~60%区间。
2.物理清洁
每日用40℃~42℃温水泡脚10~15分钟,避免使用碱性肥皂(pH>9会破坏皮肤屏障);擦干后重点处理趾缝,使用一次性棉签蘸取75%医用酒精消毒。
3.行为调整
避免赤脚接触公共区域(如游泳池、健身房),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肥胖人群需控制体重,BMI每增加5,足部压力上升40%,加重间擦型症状。
4.药物干预
咪唑类(克霉唑、益康唑)通过抑制细胞膜合成发挥作用;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干扰真菌麦角固醇合成,严重感染(面积>5%体表面积)或合并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控制炎症,避免真菌扩散。
运动后立即更换湿鞋袜,避免长时间穿雨靴;冬季使用电热毯时,足部温度不超过38℃,防止皮肤干燥引发皲裂(增加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