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脑瘫儿的医学手段包括标准化发育量表、运动功能评估、肌张力评估、姿势观察、反射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等。
1.标准化发育量表
采用专业的儿童发育评估量表,如Gesell发育量表、Bayley婴儿发育量表等,从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评估儿童发育水平,若发现发育里程碑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需高度怀疑脑瘫。
2.运动功能评估
通过观察患儿的运动能力,如坐、爬、站、走等动作的完成情况,结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等工具,量化评估运动功能障碍程度。
3.肌张力评估
通过被动活动肢体判断肌张力状态,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减低(肢体松软)。例如,痉挛型脑瘫多有肌张力增高,而低肌张力型脑瘫则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
4.姿势观察
观察患儿休息及活动时的姿势,如是否存在异常姿势,如角弓反张、剪刀步、手足徐动等,这些异常姿势是脑瘫的典型表现之一。
5.反射检查
检查原始反射是否延迟消失或出现异常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在正常婴儿3-4个月后应消失,若持续存在提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6.头颅磁共振成像
头颅磁共振成像对脑部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白质病变、脑出血后遗症等,是诊断脑瘫重要的影像学手段。一般建议在出生后数月内进行,以早期发现脑部损伤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