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发生在婴儿早期(通常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诊断标准包括病史依据、神经系统查体表现、影像学及评估工具辅助等。分型包括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一.脑瘫的诊断标准
1.病史依据
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
2.神经系统查体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存在肌张力异常(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不随意运动型表现为肌张力波动等)、原始反射异常(如握持反射延迟消失等)、姿势异常(如痉挛型常出现尖足、剪刀步等)。
3.影像学及评估工具辅助
头颅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损伤部位或异常;借助Gesell发育量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等发育评估工具综合评估运动及认知等功能发育情况,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二.脑瘫的分型
1.痉挛型
最为常见,主要由锥体系受损引起,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常见痉挛性马蹄内翻足、剪刀步态等,根据受累部位可分为四肢瘫(四肢均受累)、双瘫(双下肢受累较重,上肢相对较轻)、偏瘫(一侧肢体受累)等亚型。
2.不随意运动型
主要由锥体外系受损导致,以不自主运动为特征,如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障碍等,安静时症状减轻,随意运动时加重,常伴有构音障碍、流涎等。
3.共济失调型
由小脑受损引起,表现为平衡障碍、步态不稳、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等,运动发育迟缓,精细运动困难。
4.肌张力低下型
以肌张力明显低下为特点,患儿表现为肌肉松软,自主运动减少,常为其他类型的过渡期表现。
5.混合型
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或多种类型的表现,临床较为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