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三种杆菌,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经粪-口途径传播,普遍易感,甲、乙起病急有相应症状,丙有多种类型,可通过血常规、细菌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抗菌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病原学特点
副伤寒甲杆菌为沙门氏菌属甲组,副伤寒乙杆菌属沙门氏菌属乙组,副伤寒丙杆菌属沙门氏菌属丙组。这些杆菌在外界环境中有一定的存活能力,例如在水和食物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带菌者又可分为潜伏期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例如,有些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可长期排出病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病菌污染的水、食物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比如,饮用被副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用被污染且未煮熟的食物,都可能感染副伤寒。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一般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这可能与他们的卫生习惯和接触病菌的机会等因素有关。例如,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若卫生措施不到位,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临床表现
副伤寒甲、乙:起病较急,常有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较为明显,如腹痛、腹泻等,大便多为稀便或水样便。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病程7-13天,玫瑰疹数量较少,一般为几个至十几个,主要分布在胸、腹部。
副伤寒丙:临床类型较为多样,可表现为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和脓毒血症型。伤寒型的表现与副伤寒甲、乙相似;急性胃肠炎型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脓毒血症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体温波动较大,常伴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关节、骨骼、胸腔等部位的化脓感染。
诊断方法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这是因为病菌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白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通过培养检测出副伤寒杆菌。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因为骨髓中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病菌在骨髓中存活时间较长,容易被培养出。
粪便及尿培养:病程第3-4周时,粪便培养阳性率较高,尿培养阳性率相对较低。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避免使用强烈退热剂,以防引起虚脱。
抗菌治疗:可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喹诺酮类药物等,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治疗,对带菌者要进行管理,禁止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行业工作,直至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水源安全;注意食品卫生,做到食物生熟分开,不吃不洁食物,水果要洗净后食用。
保护易感人群:可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如接种副伤寒菌苗等,但疫苗的保护效果有一定限度,同时要注意疫苗的禁忌证等情况。例如,对疫苗过敏者不能接种,发热、急性传染病患者等不宜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