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干性坏疽是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血管病变致血供减少及神经病变致感觉减退引发足部组织缺血坏死,病因有血管病变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使血供少和神经病变致对足部损伤感知不足,外观表现为足部远端皮肤干燥皱缩、颜色黑褐与周围组织分界清,症状特点是通常疼痛轻继发感染时加重且易因神经病变延误治疗,诊断靠病史采集、足部检查、血管及神经检查,治疗原则为控制血糖、改善循环、清创处理、预防感染,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情等,儿童患者需严格控血糖、避免足部损伤并多学科制定方案及加强家长教育。
一、定义
糖尿病足干性坏疽是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血管病变致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进而引发足部组织缺血坏死,表现为足部远端皮肤干燥、皱缩、颜色变黑,与周围健康组织有清晰分界的一种并发症。
二、病因
1.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常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使足部血供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是引发干性坏疽的重要因素。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会严重影响足部血运。
2.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致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对足部微小损伤感知不足,易忽略足部潜在问题,如长期受压、微小擦伤等,进而引发组织坏死,促进干性坏疽形成。
三、临床表现
1.外观表现:足部远端皮肤干燥、皱缩,颜色多为黑褐色,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清楚,病变部位无明显渗液,呈干燥状态。
2.症状特点:通常疼痛相对较轻,但若继发感染,会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表现,且易因神经病变对疼痛感知不敏感而延误治疗。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糖尿病病史,包括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神经病变的情况。
2.足部检查:观察足部外观,明确干性坏疽的部位、范围等。
3.血管检查: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评估下肢动脉血运情况,判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程度。
4.神经检查:运用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方法,评估足部神经功能,了解神经病变情况。
五、治疗原则
1.控制血糖:积极通过饮食、运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控制血糖,将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延缓血管、神经病变进展。
2.改善循环:可使用扩血管药物等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如某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有助于增加足部血供,但具体药物需依据患者情况由医生选择。
3.清创处理:对坏死组织进行清创,清除无活性的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进创面愈合。
4.预防感染:根据创面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注意保持足部清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需更密切监测血糖、足部血运及感染情况,加强足部护理,避免足部受伤,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因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病情变化可能较隐匿,需格外关注。
2.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相对少见,一旦发生糖尿病足干性坏疽,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足部任何微小损伤,及时带患儿就医,由多学科团队(包括内分泌科、骨科、外科等)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充分考虑对其生长的影响,且要加强家长教育,使其重视患儿足部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