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是女性产后6周内出现以情绪低落等为主要表现的抑郁综合征,发病与生物学上激素水平变化、神经内分泌改变及心理社会方面角色适应、家庭支持、经济压力、既往抑郁病史等多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情绪、兴趣行为、认知、躯体等多方面症状,诊断依据DSM-5结合产后特定时间需满足2周内5个及以上抑郁症状并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分非药物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支持性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及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时用,特殊人群需产妇自身及家人关注情绪变化及时就医且治疗决策要权衡产妇身体恢复、哺乳等因素保障身心健康及婴儿成长。
一、定义
产后抑郁症是女性在产后(通常指分娩后6周内)出现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自我评价降低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抑郁综合征,属于产褥期精神综合征的常见类型,其发病与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相关。
二、发病原因
(一)生物学因素
1.激素水平变化:分娩后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可影响神经递质功能,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进而引发情绪调节障碍。
2.神经内分泌改变:产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异常,干扰情绪调控机制。
(二)心理社会因素
1.角色适应问题:产妇对母亲角色不适应,可能产生焦虑、担忧等情绪,若无法顺利过渡角色,易诱发抑郁。
2.家庭支持不足:如家人对产妇关注不够、照顾婴儿分工不合理等,会增加产妇心理负担。
3.经济压力:育儿相关经济支出等压力可能导致产妇产生负面情绪。
4.既往抑郁病史:若产妇既往有抑郁障碍病史,产后复发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三、临床表现
1.情绪方面:持续情绪低落、悲伤、无助感,常哭泣,对未来感到悲观。
2.兴趣行为: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缺乏兴趣,对婴儿关注度降低,活动减少。
3.认知方面:自我评价降低,自责自罪,常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母亲角色或存在诸多不足。
4.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等)、食欲改变(食欲增加或减退)、疲劳感明显等。
四、诊断标准
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结合产后特定时间(分娩后6周内)发病的特点进行评估。需满足在2周内出现5个及以上抑郁相关症状,包括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核心症状,并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导致的类似表现。
五、治疗方式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产妇识别和纠正负面认知模式,调整情绪和行为。
支持性心理治疗:由专业心理医生给予情感支持、倾听产妇倾诉,协助其缓解心理压力。
2.社会支持:家人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合理分担照顾婴儿的任务,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二)药物治疗
若病情严重需药物干预时,需由专业医生根据产妇具体情况谨慎选择药物,但需充分考虑哺乳等因素对婴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严格遵循专业医疗指导。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产妇自身应密切关注自身情绪变化,若出现持续抑郁症状应及时就医。家人需密切观察产妇状态,如发现产妇情绪异常、行为消极等情况,要及时陪伴并鼓励就医。同时,需综合考虑产妇产后身体恢复状况、哺乳需求等因素,在治疗决策时充分权衡利弊,以保障产妇身心健康及婴儿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