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是广义上卵巢肿瘤的一种,成因多样,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较小无症状,较大可致下腹坠胀等,靠超声等诊断,生理性定期随访,病理性视情况手术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妇科内分泌疾病,有月经失调等表现,靠临床表现等诊断,治疗依需求,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特殊人群中不同时期需不同关注和诊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主要特征是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等,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相关,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疾病,并非单纯的卵巢形态改变,而是涉及内分泌、代谢等多系统的疾病。
临床表现差异
卵巢囊肿:较小的囊肿多无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发现;较大的囊肿可能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若发生扭转或破裂则会出现急性剧烈腹痛;某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囊肿可能导致激素水平异常,出现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等表现,但一般无高雄激素相关的多毛、痤疮等典型PCOS表现。
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如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高雄激素表现(多毛、痤疮、脱发等)、卵巢多囊样改变(超声下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肥胖(约半数以上患者伴有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以及不孕等,其核心是内分泌紊乱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不仅仅是卵巢形态的改变。
诊断方法区别
卵巢囊肿:主要依靠超声检查来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必要时可结合磁共振成像(MRI)、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99等)等检查来判断囊肿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月经紊乱、高雄激素表现等)、超声下卵巢多囊样改变以及内分泌检查(血清雄激素升高、LH/FSH比值≥2-3、血清泌乳素正常等),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表现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等。
治疗原则不同
卵巢囊肿:对于生理性囊肿,一般定期随访观察,部分可自然消退;对于病理性囊肿,若囊肿较小但持续存在或有增大趋势,或考虑为良性但有手术指征(如囊肿直径≥5-6cm、引起压迫症状等)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恶性卵巢囊肿,则需要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而定,如有生育要求者需促排卵治疗以助孕;对于调整月经周期可采用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对于高雄激素血症可使用降雄激素药物;同时生活方式调整(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等)是基础治疗,对于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还需进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青春期女性出现卵巢囊肿或PCOS,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月经情况及心理状态。青春期卵巢囊肿生理性居多,但也需密切监测,PCOS患者青春期发病可能影响月经及未来生育等,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干预,避免因疾病影响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对于育龄期女性,卵巢囊肿可能影响妊娠,PCOS则会显著增加不孕、流产等风险,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囊肿需警惕恶性可能,PCOS患者围绝经期后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增加,需要加强健康管理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