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致视觉质量下降的退行性眼病,病因有年龄相关性、外伤性、并发性、先天性,症状表现为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等,分类包含年龄相关性、先天性、外伤性,诊断通过眼科详细检查,治疗早期用辅助营养类药物延缓,最终靠手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定期检查避紫外线,先天性患儿尽早诊断手术及训练,外伤性患者受伤后立即就医评估治疗。
一、定义
白内障是晶状体发生混浊导致视觉质量下降的退行性眼病,正常晶状体为透明结构,当各种因素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混浊时,便会阻碍光线进入眼内,进而影响视力。
二、病因
(一)年龄相关性因素
随年龄增长,晶状体代谢发生改变,如氧化损伤、紫外线暴露等,导致晶状体蛋白逐渐变性混浊,这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
(二)外伤性因素
眼部受外力撞击等外伤,可直接损伤晶状体结构,引起晶状体混浊,常见于眼部受工伤、车祸等外伤场景。
(三)并发性因素
眼部其他疾病可引发白内障,如葡萄膜炎、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这些疾病会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或营养供应,导致晶状体混浊。
(四)先天性因素
胎儿发育过程中晶状体发育异常,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与遗传因素、孕期母体感染等有关。
三、症状
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患者会感觉看东西逐渐模糊,如同透过磨砂玻璃视物。还可能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对物体明暗差异的分辨能力降低)、单眼复视或多视(看物体出现重影或多个影像)、眩光(强光下视物不适)等症状。
四、分类
(一)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1.皮质性白内障:混浊从晶状体皮质开始,呈楔状向中心发展,临床上分为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等阶段。
2.核性白内障:混浊始于晶状体核,逐渐加重,早期因核屈光指数增加可出现近视度数增加,后期核呈棕黄色或棕黑色。
3.后囊下性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后囊下,早期即可明显影响视力,与紫外线暴露、糖尿病等关系密切。
(二)先天性白内障
根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形态等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全白内障等多种类型。
(三)外伤性白内障
因眼部外伤导致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如眼球穿通伤、钝挫伤等引起的晶状体混浊。
五、诊断
通过眼科详细检查进行诊断,包括视力检查明确视力下降程度,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必要时还可进行眼底检查等排除其他眼部病变。
六、治疗
早期白内障可使用辅助营养类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延缓病情进展,但最终主要依靠手术治疗。目前常用手术方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通过摘除混浊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视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随年龄增长白内障发病率升高,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白内障并及时干预。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长时间紫外线暴露,可佩戴防晒眼镜。
(二)先天性白内障患儿
需尽早诊断,若影响视觉发育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配合视功能训练,以最大程度恢复视力和视觉功能,因为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若错过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障碍。
(三)外伤性白内障患者
眼部受伤后应立即就医,避免眼部二次损伤,及时评估晶状体混浊情况,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必要时需尽早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