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分古典和埃尔托生物型,耐碱不耐酸;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经水和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1-3天,典型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有不同临床类型;诊断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隔离、补液、抗菌及对症;儿童、老人、孕妇感染需特殊注意补液等。
霍乱弧菌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均属于弧菌科弧菌属。该菌耐碱不耐酸,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因不同条件而异,在合适的水体等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疾病急性期排菌量极大,是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包括潜伏期带菌、病后带菌和健康带菌,病后带菌又分为恢复期带菌和慢性带菌,恢复期带菌一般持续数周,少数可达数月甚至数年,慢性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经水传播是最主要途径,在水源被污染的地区易引起暴发流行;此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也可能造成传播,但相对水和食物传播来说不是主要方式。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免疫力不持久,可再次感染。
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5-6天。
临床表现:典型患者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和呕吐,腹泻多为无痛性,大便性状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便,每日排便次数可达数十次,量多;呕吐多为喷射性,初为胃内容物,后为米泔水样。由于大量腹泻和呕吐,患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此外,还有轻型、中型、重型等不同临床类型,轻型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重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脱水等表现。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粪便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阴性弧菌,粪便培养可分离出霍乱弧菌,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等。
治疗:治疗原则是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补液是治疗的关键,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抗菌药物可缩短病程、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时间,常用药物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但耐药情况需关注;对症治疗包括针对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处理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霍乱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脱水情况,因为儿童对脱水的耐受性较差,补液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的调整,遵循小儿补液原则,同时要注意电解质的补充,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导致的严重后果,如低血钾可引起心律失常等,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准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成分。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霍乱后,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各脏器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循环衰竭的风险更高,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肾功能等,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
孕妇:孕妇感染霍乱后,除了面临一般患者的病情变化外,还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补液时要注意维持孕妇的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胎儿的血供等,但补液方案需谨慎制定,避免因补液不当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