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性外阴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通过性接触和间接途径传播,有外阴瘙痒、灼热感、分泌物异常等表现,可通过涂片法和培养法诊断,用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性伴侣需同时治疗,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和公共卫生防护,妊娠期女性和婴幼儿患病有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
一、定义与病原体
滴虫性外阴炎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外阴炎症,阴道毛滴虫是一种厌氧的寄生原虫,呈梨形,约为白细胞的2-3倍大小,其体部有波动膜,后端有轴柱凸出,借助这些结构可在阴道内游动。
二、传播途径
1.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与患有滴虫性阴道炎的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时,女性被感染的风险较高。
2.间接传播:可通过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马桶、衣物等间接传播,在公共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间接传播。
三、临床表现
1.外阴瘙痒:患者外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较为轻微,有的则较为严重,常可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夜间瘙痒感可能会加剧。
2.外阴灼热感:除了瘙痒外,还可能伴有外阴的灼热感,在活动、性交、排尿后灼热感可能会加重。
3.阴道分泌物异常: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分泌物典型的特点是呈黄绿色,若合并其他感染,分泌物可能会呈灰白色、豆腐渣样等不同性状。
四、诊断方法
1.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法:取阴道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后镜检,若能发现活动的阴道毛滴虫即可确诊,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敏感性有限。
2.培养法:对于可疑患者,但生理盐水涂片法阴性时,可采用培养法,将阴道分泌物接种于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培养法的准确性较高,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五、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等,甲硝唑可以抑制阴道毛滴虫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妊娠期女性,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因为甲硝唑在妊娠期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评估,一般会在充分权衡利弊后使用。
2.性伴侣治疗:由于滴虫性外阴炎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性伴侣也需要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以防再次相互感染。
六、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内裤宜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洗,以免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
2.避免不洁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在性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卫生。
3.公共卫生注意: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要注意使用个人的卫生用品,避免使用公共的毛巾、浴巾等,减少间接传播的机会。
七、特殊人群情况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滴虫性外阴炎时,由于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一方面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重视疾病本身对妊娠的可能影响,如可能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所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婴幼儿:婴幼儿患滴虫性外阴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间接传播有关,如使用了被污染的衣物等。由于婴幼儿的生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治疗时要选择刺激性小、适合婴幼儿使用的方法和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幼儿外阴的清洁卫生,家长要加强护理,避免病情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