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好发于30-50岁妇女,与遗传、性生活失调、高脂肪饮食等相关,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等,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药物、手术等,妊娠期和绝经期有特殊情况处理方式。
发病情况
好发年龄:多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这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相关,30~50岁女性雌激素分泌相对旺盛。
相关因素: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可能增加;长期性生活失调引起盆腔慢性充血,也可能诱发子宫肌瘤;另外,高脂肪饮食会改变内分泌环境,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子宫的刺激,增加子宫肌瘤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数目关系不大。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肌瘤可能使肿瘤附近的静脉受挤压,导致子宫内膜静脉丛充血与扩张,从而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还有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可从腹部触及;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子宫前壁下段肌瘤可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宫颈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后壁肌瘤可引起便秘等症状。
体征:妇科检查时,肌壁间肌瘤子宫常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黏膜下肌瘤子宫多均匀增大,有时肌瘤位于宫颈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能较准确地显示肌瘤的大小、数目及部位。超声下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区,边界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分辨率高,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和数目,但一般情况下超声已能满足诊断需求,MRI多用于超声检查难以鉴别诊断的情况。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肌瘤的情况,适用于诊断黏膜下肌瘤。
治疗原则
随访观察:若肌瘤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因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症状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即可。随访期间若发现肌瘤增大或症状明显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可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再次增大;米非司酮等,可拮抗孕激素,使肌瘤缩小,但长期服用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经腹或腹腔镜下手术;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可经腹、经阴道或宫腔镜及腹腔镜下手术。
特殊人群情况
妊娠期女性:子宫肌瘤合并妊娠较常见,孕期肌瘤可能发生红色样变,多采取保守治疗,对症处理后多能自行缓解。分娩时可根据肌瘤大小、部位及产妇情况,选择阴道分娩或剖宫产。若肌瘤阻碍胎儿下降,应行剖宫产术,同时根据肌瘤情况决定是否行肌瘤切除术。
绝经期女性:绝经后子宫肌瘤有自行萎缩的可能,一般只需定期随访,若随访过程中肌瘤不缩小反而增大或出现可疑恶变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