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疾病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等,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依情况选,恶性肿瘤手术分分期和减灭术,卵巢上皮性癌用TP等方案化疗,生殖细胞肿瘤用BEP等方案化疗,靶向治疗如PARP抑制剂针对特定患者,放疗用于局部复发等姑息或辅助治疗,治疗后需康复和长期随访,随访内容依情况而异。
恶性卵巢肿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包括腹腔冲洗液或腹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全面探查、双附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晚期患者则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力争切除所有原发灶及转移灶,使肿瘤残余灶直径小于1cm,必要时可切除部分脏器如肠管、膀胱等。手术对于恶性卵巢肿瘤的预后至关重要,充分的手术可提高后续化疗等治疗的效果。
化疗
卵巢上皮性癌:常用化疗方案有TP方案(紫杉醇+卡铂)、TC方案(紫杉醇+卡铂)等。化疗多在术后进行,用于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化疗周期数根据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决定,一般早期患者需化疗3-6个周期,晚期患者可能需要更多周期。例如,对于Ⅲ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术后通常需要进行6-8个周期的化疗。化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等,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可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对于无性细胞瘤,化疗方案多采用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预后较好;对于内胚窦瘤等,也常采用BEP等方案化疗。生殖细胞肿瘤对化疗较为敏感,年轻患者在化疗的同时应尽量保留生育功能。
靶向治疗
针对卵巢癌的靶向药物:如PARP抑制剂,对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PARP抑制剂可以特异性地抑制PARP酶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DNA修复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例如,奥拉帕利等PARP抑制剂已被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尤其是在维持治疗阶段,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靶向治疗具有针对性强、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等优点,但也存在个体差异,需要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筛选适合的患者。
放疗
卵巢恶性肿瘤的放疗:主要用于局部复发肿瘤的姑息治疗、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治疗等。对于一些晚期无法手术切除干净的肿瘤,可通过放疗杀灭残留肿瘤细胞。但放疗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肠炎、骨髓抑制等,需要严格掌握放疗的适应证和剂量。例如,对于盆腔局部复发的卵巢癌患者,可考虑局部放疗缓解症状,但要权衡放疗的获益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康复与随访
康复: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
随访:卵巢肿瘤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一般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3年每6个月随访1次,3年以上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A125、HE4等)检测、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等,以便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不同年龄、生育需求、肿瘤性质的患者随访频率和具体检查项目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随访中需要关注卵巢功能和生育相关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