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病有不同症状表现,潜伏期因疟原虫种类而异,典型发作有寒战期、高热期、大汗期,还有复发、再燃情况,脑型疟是重症表现,另有贫血、肝脾肿大等其他症状,不同人群在各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差异。
间日疟、卵形疟潜伏期通常为13-15天,恶性疟潜伏期为7-12天,三日疟潜伏期为24-30天。不同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潜伏期存在差异,这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繁殖过程相关。例如,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休眠期等因素会影响其潜伏期长短。
典型发作症状
寒战期:多突然发病,患者先是感到寒冷,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此阶段是由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等刺激机体,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外周血管收缩,产热增加而出现寒战。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因寒战而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而对于成年人,也会明显感觉到寒冷不适。
高热期:寒战之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或更高,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等症状明显。此期持续2-6小时,是因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裂殖子释放后,其代谢产物等引起机体发热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在高热期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而成人可能更关注自身的头痛等症状。
大汗期:高热之后,患者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水平,症状缓解。此期持续1-2小时,是机体通过大量出汗来散热,以恢复体温调节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因大量出汗导致脱水等情况,成年人也需要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复发与再燃症状
再燃:多发生在急性疟疾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已基本恢复正常,但由于血液中仍有少量疟原虫残存,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疟原虫又大量繁殖,导致体温再次升高。再燃常见于恶性疟,其发生机制是残存的疟原虫逃避了机体的免疫清除等作用而再次增殖。对于有再燃风险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体温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情况,是因为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休眠子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激活,重新侵入红细胞引起发作。复发间隔时间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复发多在初次感染后数月至1年左右。儿童若患有间日疟,复发时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反复的疟疾发作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身体发育等。
脑型疟症状(重症表现)
多见于恶性疟患者,尤其是儿童和无免疫力的人群。患者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脑型疟的发生是由于疟原虫感染脑部血管内皮细胞等,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等。儿童患脑型疟时,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及时进行紧急救治,密切观察其神经系统症状的变化,如意识状态、瞳孔反应等。
其他症状
贫血:疟疾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其机制主要是疟原虫破坏红细胞、脾功能亢进以及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等。儿童长期贫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等,需要关注贫血的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
肝脾肿大:急性期患者多有肝脾肿大,肝脏可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有压痛;脾脏初期可触及,后期进行性肿大,质硬。肝脾肿大是机体对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以及疟原虫在肝脾内繁殖等因素导致的。儿童肝脾肿大时,要注意观察其肿大程度对身体功能的影响,如是否影响消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