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可通过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来应对。心理行为治疗包含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和认知疗法;药物治疗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氟哌啶醇)和α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饮食要营养均衡且避免食物添加剂;生活方式需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一、心理行为治疗
行为疗法: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习惯逆转训练可帮助患儿识别抽动前的感觉预兆,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替代来控制抽动。例如,对于有眨眼抽动的患儿,在感觉要眨眼前进行深呼吸等替代行为。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松弛,让患儿逐步放松全身肌肉,减轻因紧张焦虑导致的抽动加重情况,适用于各年龄段儿童,尤其是因学习压力等心理因素引发抽动症的儿童,能从心理调节层面缓解症状。
认知疗法: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抽动症,减轻患儿因疾病产生的自卑、焦虑等心理。让患儿明白抽动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控制和改善的,家长也能以正确心态对待患儿的症状,减少对患儿的过度关注和批评,营造良好家庭心理氛围,利于儿童心理状态调整,对症状缓解有积极作用,尤其适用于能进行一定认知交流的学龄期儿童。
二、药物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氟哌啶醇,是治疗抽动症常用药物之一,但可能会有嗜睡、乏力、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使用时需密切监测患儿情况,对于年龄较小儿童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一般适用于症状较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的儿童。
α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治疗抽动症的效果,有口服制剂和透皮贴剂等剂型。相对氟哌啶醇副作用可能稍轻,但也可能引起口干、头晕等不适,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根据患儿个体情况调整剂量,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尤其是不能耐受氟哌啶醇副作用的儿童。
三、饮食调整
营养均衡:保证儿童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橙子等)、全谷类食物等。研究表明,营养缺乏可能与抽动症发生发展有关,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对缓解抽动症状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不同年龄儿童饮食有不同特点,比如婴幼儿需保证奶类及辅食营养均衡,学龄儿童要注意三餐搭配合理。
避免食物添加剂:减少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的摄入,如一些彩色糖果、含有大量添加剂的processedfoods(加工食品)等。有研究发现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加重抽动症患儿的症状,所以要尽量为儿童选择天然无添加或添加剂少的食物,不同年龄段儿童在选择食物时家长需特别留意食品标签,避免儿童过多食用含添加剂的食品。
四、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良好的作息能维持身体生物钟稳定,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调节,对抽动症症状改善有帮助。不同年龄儿童作息安排不同,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按时睡觉、起床的习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适度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慢跑、游泳、跳绳等。运动可以释放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疲劳。不同年龄儿童运动方式和时间有所差异,比如幼儿可进行简单的户外游戏活动,学龄儿童可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及课后适量运动,运动能从多方面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对抽动症症状缓解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