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脂性皮炎是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有红斑鳞屑瘙痒表现,病因包括马拉色菌定植感染、皮脂腺分泌亢进、遗传、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于头皮、面部、胸背部有不同症状,好发于青壮年、油性皮肤或分泌旺盛者、有家族倾向及精神紧张等人群,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好发部位结合检查鉴别,治疗分非药物的清洁作息饮食调节及药物的针对部位用药,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溢脂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主要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鳞屑或油腻性痂皮,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二、病因
1.马拉色菌定植与感染: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的定植密度高于正常人,其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发炎症反应。
2.皮脂腺分泌亢进:皮脂腺分泌旺盛导致皮肤油脂增多,为马拉色菌等微生物滋生提供条件,进而诱发炎症。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基因易感性有关。
4.神经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可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促使病情发生或加重。
5.免疫炎症反应:机体免疫炎症机制异常参与发病过程,导致皮肤出现炎症性改变。
三、临床表现
1.头皮部位:可见头皮弥漫性红斑、灰白色糠秕状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严重时可出现渗出、厚痂,甚至导致脱发。
2.面部:多见于眉弓、鼻唇沟、颊部,表现为红斑、鳞屑,可伴有轻度糜烂。
3.胸背部:可见边界清楚的红斑,上覆油腻性鳞屑,部分患者可感瘙痒。
四、好发人群
1.青壮年:该年龄段皮脂腺分泌活跃,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油性皮肤或皮脂腺分泌旺盛者:皮肤油脂多易滋生微生物,易患本病。
3.有家族遗传倾向者:家族中有溢脂性皮炎患者时,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4.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睡眠不足者:此类人群神经内分泌调节易紊乱,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五、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特定部位的红斑、鳞屑等)及好发部位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结合皮肤镜等检查辅助鉴别,需与银屑病、玫瑰痤疮等疾病相区分。
六、治疗原则
1.非药物方面
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或洗发水,避免过度清洁刺激皮肤。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缓解精神压力。
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油脂分泌。
2.药物方面
头皮部位:可使用含酮康唑等的洗发水抑制马拉色菌。
面部等部位: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儿童等特殊人群慎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病情严重时可口服抗组胺药止痒,但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善,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以防影响皮肤正常发育及产生不良反应。
2.妊娠期女性:用药需权衡利弊,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若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3.老年人患者:皮肤干燥,需注意保湿,选择合适的护肤产品,药物使用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因老年人机体代谢功能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减弱。
4.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皮肤状态,进而加重溢脂性皮炎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