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是胆囊良性病变以黏膜上皮及肌层增生为特点发病机制与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肌层肥厚及胆囊管梗阻等有关病理分型有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临床表现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有右上腹隐痛胀痛等可放射至肩背查体右上腹轻压痛诊断方法有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等特征性表现CT检查可清晰显示胆囊壁增厚等情况MRCP可评估胆囊结构功能状态治疗原则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者症状明显等时可能需手术治疗手术多为胆囊切除术特殊人群需个体化方案。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胆囊黏膜上皮及肌层增生为特点的胆囊良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胆囊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胆囊壁肌层肥厚以及胆囊管梗阻等因素有关。
病理分型
弥漫型:胆囊壁广泛增厚,整个胆囊壁的黏膜和肌层都有明显增生,胆囊腔缩小。这种类型相对较少见,可能会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排空功能。
节段型: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局限性增生,使胆囊壁增厚,形成一个节段性的狭窄,类似胆囊憩室样改变。
局限型:胆囊壁的局部出现黏膜和肌层的增生,多发生在胆囊底部,形成一个局限性的隆起性病变。
临床表现
症状: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做超声等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等,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症状的出现可能与胆囊的收缩功能异常、胆汁排出不畅等有关。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脂饮食者可能因胆囊负担加重而更易出现症状。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胆囊相关炎症病史等,可能更容易诱发胆囊腺肌症的症状。
体征:腹部查体时右上腹可有轻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和肌紧张,除非合并有胆囊炎等并发症时可能出现相应体征。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胆囊腺肌症的常用方法。超声下可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内壁不光滑,可见“彗星尾征”等特征性表现。“彗星尾征”是由于胆囊黏膜上皮陷入肌层形成的小凹,内有黏液及气体,超声表现为强回声后伴随逐渐衰减的彗尾状回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增厚情况、病变的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在CT图像上可看到胆囊壁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能更准确地评估胆囊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对于不典型的病例有较好的诊断作用。
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监测病变的变化情况。因为部分胆囊腺肌症可能长期稳定,无需特殊治疗。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发现无症状的胆囊腺肌症,更应谨慎评估,密切随访,观察病变有无变化;老年人则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权衡随访与进一步治疗的风险收益比。
有症状者:如果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或合并有胆囊炎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胆囊切除术,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合并胆囊腺肌症出现症状时,需要充分评估妊娠情况和胆囊病变情况,因为手术可能对妊娠产生影响,需多学科会诊后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等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评估保守治疗的可行性,但保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