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现发烧伴荨麻疹的情况,需观察体温与症状表现,包括监测体温变化、观察荨麻疹相关症状;采取非药物降温措施,如适当增加饮水、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退热贴);出现发烧持续不退、荨麻疹严重或有其他异常表现时及时就医评估,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诊治。
一、观察体温与症状表现
监测体温变化:密切关注患者体温情况,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体温,记录体温数值及变化趋势。不同年龄段儿童正常体温范围略有不同,婴儿(0-11个月)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6-37.8℃,口腔温度为36.3-37.2℃,腋下温度为36.0-37.0℃;幼儿及儿童(1-3岁)直肠温度正常范围36.5-37.5℃,口腔温度36.2-37.3℃,腋下温度36.0-37.0℃等。若体温在38.5℃以下,可先考虑非药物降温措施;若体温达到或超过38.5℃且患者有不适表现,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适合的退热方式。
观察荨麻疹相关症状:除了发烧,还要留意荨麻疹的皮疹情况,如皮疹的形态、大小、分布范围、是否有新出皮疹或原有皮疹变化等,以及是否伴有瘙痒、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症状。
二、非药物降温措施
适当增加饮水:鼓励患者多饮水,尤其是发烧时,机体通过呼吸、皮肤蒸发等丢失水分增多,多饮水有助于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也有利于体温下降。不同年龄患者需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婴儿可适当增加喂奶次数,幼儿及儿童要鼓励其主动饮水,年长儿可饮用温开水、淡盐水等。
物理降温方法
温水擦浴:适用于体温在38.5℃以下的患者。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者皮肤,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患者着凉。
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患者额头、颈部两侧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降低局部温度,从而起到辅助降温作用,退热贴相对比较安全,儿童也可使用。
三、及时就医评估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如果患者发烧持续不退,体温反复升高;荨麻疹症状严重,皮疹广泛、瘙痒剧烈难以忍受,甚至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慌等疑似过敏性休克的表现;或者患者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其他异常表现时,应立即带患者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等,可能还会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发烧与荨麻疹的相关病因,然后给予相应的治疗。例如,若考虑荨麻疹是由感染因素引起导致发烧,可能会根据感染情况给予相应的抗感染等治疗;如果是过敏因素导致,可能会使用抗过敏药物等治疗。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发烧时尤其要注意观察精神状态,防止出现高热惊厥。在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时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及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降温方式或药物。同时,儿童皮肤娇嫩,在进行温水擦浴等操作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发烧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关注其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在采取降温措施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避免过度降温导致不适或其他并发症。而且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进行合理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