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是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经口入消化道侵肠壁淋巴组织入血致全身感染与机体免疫状态相关初期起病缓体温阶梯上升伴不适等极期2-3周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等有玫瑰疹等缓解期体温降症状减轻恢复期体温正常康复需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等异常肥达反应辅助诊断细菌学检查血骨髓粪便培养有不同阳性期诊断依流调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鉴别需与病毒感染疟疾等鉴别治疗一般需隔离卧床给营养饮食病原治疗用氟喹诺酮类等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穿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尤其是回肠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在其中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若在此时机体免疫力较低,细菌可再次进入血流并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多个脏器,包括肝、脾、骨髓等,引起全身感染。
发病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当机体免疫力较强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度感染或呈带菌状态;而免疫力较弱时则会引发典型的伤寒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初期:起病缓慢,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
极期:通常在病程第2-3周,出现持续高热(可达39-40℃)、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一般在10个左右,压之褪色。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等表现。
缓解期: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
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一般需1-3个月完全康复。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伤寒血清学检测: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通常“O”抗体的凝集效价≥1:80,“H”抗体≥1:160时有诊断意义,但需动态观察,若效价逐渐升高则更有诊断价值。
细菌学检查:血培养在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是已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2-3周阳性率较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如是否有伤寒流行地区旅居史、与伤寒患者接触史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病毒感染、疟疾、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疾病相鉴别。例如病毒感染一般中毒症状相对较轻,肥达反应阴性;疟疾有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等典型发作表现,血涂片可找到疟原虫等。
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病原治疗:可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生理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调整剂量等。
预防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并治疗患者,对带菌者要进行管理,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等。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做好粪便、污水等的处理,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疫苗进行预防,尤其是高危人群如从事食品加工、公共卫生等行业的人员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接种疫苗时要考虑其年龄特点,按照疫苗接种规范进行操作。
肠伤寒的发生、发展及诊疗等各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的特点,以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保障患者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