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是血糖处于正常与糖尿病值间的过渡状态,诊断可通过空腹血糖6.1-7.0mmol/L或OGTT中2小时血糖7.8-11.1mmol/L判断,风险因素有肥胖、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高龄、妊娠糖尿病史,不干预易进展为2型糖尿病并增心血管病风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即饮食控制和运动,儿童青少年需保证营养均衡与运动,老年人运动循序渐进并监测血糖,有妊娠糖尿病史女性产后要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糖尿病前期是血糖处于正常与糖尿病值间的过渡状态,诊断可通过空腹血糖6.1-7.0mmol/L或OGTT中2小时血糖7.8-11.1mmol/L判断,风险因素有肥胖、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高龄、妊娠糖尿病史,不干预易进展为2型糖尿病并增心血管病风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即饮食控制和运动,儿童青少年需保证营养均衡与运动,老年人运动循序渐进并监测血糖,有妊娠糖尿病史女性产后要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糖尿病前期的定义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血糖值之间的过渡状态,具体表现为空腹血糖(FPG)在6.1~7.0mmol/L之间,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2hPG)在7.8~11.1mmol/L之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2hPG≥11.1mmol/L)。
二、诊断标准
1.空腹血糖检测:空腹状态下(禁食8~10小时),FPG为6.1~7.0mmol/L,提示处于糖尿病前期。
2.糖耐量试验检测: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后2小时,2hPG为7.8~11.1mmol/L,可判断为糖尿病前期。
三、风险因素
1.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脂肪堆积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前期发生风险。
2.家族史: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遗传因素会增加患糖尿病前期的可能性。
3.生活方式:久坐不动、缺乏规律运动、高热量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
4.高龄:年龄≥40岁人群,机体代谢功能逐渐减退,糖尿病前期发生率升高。
5.妊娠糖尿病史:既往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后续发生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四、危害
若不进行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概率较高,同时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身体健康造成多方面威胁。
五、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取,如限制甜食、油炸食品等。
运动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身体代谢能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需关注生长发育,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避免过度进食高糖高脂食物,鼓励参与户外活动,每天保证适量运动时间,如课间操、课后体育活动等。
2.老年人:运动应循序渐进,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注意饮食中避免过于精细的碳水化合物,防止血糖波动过大。
3.有妊娠糖尿病史女性:产后需密切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以降低进展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