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可通过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习惯逆转训练;药物治疗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和α-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生活方式要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兴奋;年龄小婴幼儿治疗更谨慎,有基础疾病儿童选治疗方案要评估相互作用。
一、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疾病的性质,减轻他们的焦虑和误解。让患儿了解抽动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意志努力来减轻抽动症状。例如,对于学龄儿童,可引导他们在感觉到抽动即将发作时,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尝试控制。这种疗法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减少因抽动带来的社交障碍等问题,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心理疏导的儿童,对于有一定认知能力的患儿效果较好,能从心理层面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抽动症状。
2.习惯逆转训练:教导患儿识别抽动发生的先兆,然后通过主动的行为来对抗抽动。比如,当患儿感觉到有眨眼的先兆时,立即做相反的动作,如睁大眼睛并保持一段时间。该训练需要专业人员指导,逐步让患儿建立起对抗抽动的习惯,对于改善抽动症状有一定帮助,适用于能够理解指令并配合训练的儿童群体,通过长期坚持训练可能会使抽动频率降低。
二、药物治疗
1.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是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常用药物之一,能阻断多巴胺受体,减轻抽动症状。但此类药物可能会有嗜睡、乏力、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反应,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谨慎评估药物风险与收益比。
2.α-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α受体,起到稳定情绪、减轻抽动的作用。其副作用相对较轻,可能有口干、嗜睡、头晕等,但一般较轻微,适用于部分不能耐受其他药物副作用或病情相对较轻的患儿,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关注患儿的血压等指标变化,因为可能会对血压有一定影响。
三、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需要10-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对抽动症状的控制有积极作用。例如,建立固定的bedtime程序,让儿童在每天相同的时间洗漱、阅读等,然后入睡,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睡眠节律,从而可能减少抽动发作的频率。
2.避免过度兴奋:减少儿童观看刺激性电视节目、玩电子游戏等容易引起兴奋的活动时间。因为过度兴奋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比如,避免让儿童长时间玩激烈的电子游戏,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也要注意控制这类活动的时长,这对于维持儿童神经系统的平稳状态很重要,尤其对于本身神经系统相对敏感的儿童,更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兴奋的生活方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如果出现疑似抽动症的表现,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在治疗上应更加谨慎。首先,非药物干预应作为首选,如家长通过温柔的方式安抚、调整生活环境等,尽量避免过早使用药物。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选择副作用更小、更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于有基础疾病或既往有特殊病史的儿童,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原有疾病与抽动症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儿童在使用可乐定时,要格外关注血压变化等情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