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播途径,临床有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期等期表现,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采取综合对症支持治疗,不同人群感染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病原体:汉坦病毒是引发出血热的关键病原体,该病毒具有多型性,不同型别的病毒所引发的临床症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接触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等,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在清理鼠类活动过的场所时,没有做好防护,就可能感染。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导致感染。比如,鼠类在室内的粪便飞扬,被人吸入后引发感染。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可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进入人体。
二、临床症状
发热期: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等全身中毒症状,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颜面、颈部、上胸部等部位潮红,呈现“三红”表现,球结膜充血、水肿等。
低血压休克期: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表现,严重时会出现休克。
少尿期:一般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多尿期: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进入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此期若不注意水电解质补充,可能会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多尿期后,患者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项症状逐渐减轻直至消失,一般需要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但少数患者可能会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后遗症。
三、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常规有蛋白尿等,血清学检查发现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可确诊。
治疗:目前对于出血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综合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期可进行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低血压休克期需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少尿期要进行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多尿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出血热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密切观察体温、尿量等变化。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补液等治疗时要注意液体量和速度的控制,避免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休息。
孕妇:孕妇感染出血热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如导致流产、早产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胎儿的状况。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出血热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心脑血管并发症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监测和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要更加谨慎。
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出血热后,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例如,高血压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的血压管理需要更加精细,要兼顾抗休克和控制血压的平衡;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避免因感染等应激情况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