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多个向腔内突出的隆起病变,病因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有关。直径小于1厘米、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每6-12个月超声检查;直径大于1厘米、短期内迅速增大等情况需手术,可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手术需特殊评估和处理。
一、多发性胆囊息肉是什么回事
多发性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上出现多个向胆囊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胆固醇代谢紊乱: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可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逐渐形成多发性胆囊息肉。有研究表明,胆固醇性息肉在多发性胆囊息肉中较为常见,约占50%-80%,这与胆固醇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慢性炎症刺激:胆囊的慢性炎症,如胆囊炎反复发作,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进而形成多发性胆囊息肉。例如,长期存在的胆道感染、结石刺激等因素,可反复损伤胆囊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促使息肉形成。
遗传因素:部分多发性胆囊息肉患者存在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胆囊黏膜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
二、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办
(一)定期随访观察
适用情况: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无症状的多发性胆囊息肉患者,通常建议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随访。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等变化。因为这类患者发生恶变的风险相对较低,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息肉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多发性胆囊息肉较为罕见,若发生,需格外关注家族遗传病史,定期随访时要由专业儿科医生进行超声检查评估,由于儿童胆囊功能和身体发育特点,随访频率可能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总体遵循密切观察息肉变化的原则。
女性: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胆囊功能,从而影响多发性胆囊息肉的状态,因此妊娠期女性随访时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随访频率和方式。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随访时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胆囊的血液供应和代谢等,进而影响息肉情况,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规律进行超声随访。
(二)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多发性胆囊息肉出现以下情况时,多考虑手术治疗:
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
息肉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合并有胆囊结石;
息肉基底较宽;
患者出现明显的右上腹疼痛、腹胀等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
手术方式:一般可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一些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进行胆囊切除术需谨慎评估,因为胆囊在儿童消化功能发育中起到一定作用,只有在息肉恶变风险高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等绝对手术指征时才考虑手术,手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周围组织和器官,遵循儿科手术的精细操作原则。
老年患者:老年多发性胆囊息肉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等,手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时机,术后要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若在妊娠期发现多发性胆囊息肉需要手术,要考虑妊娠阶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减少对妊娠的影响,同时要关注术后对哺乳等的影响(若有哺乳需求),与患者充分沟通手术相关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