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弱视是斜视与弱视统称,斜视分共同性(与双眼视功能发育未成熟相关、眼位偏斜且眼球运动无明显障碍)和非共同性(常由眼外肌麻痹等引起、眼球运动受限伴复视等),弱视有屈光参差性(因两眼屈光度数差异大致大脑抑制屈光不正严重眼成像)、屈光不正性(双眼高度屈光不正未戴矫正眼镜致视网膜成像不清)、形觉剥夺性(由先天性白内障等阻碍光线入眼影响视网膜发育)、斜视性(因斜视致双眼视觉输入不等大脑抑制斜视眼视觉冲动形成),发病因素含遗传、环境(婴幼儿期视觉环境异常等)、眼部结构异常(先天性眼外肌发育异常等可致斜视进而引发弱视),危害是未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等高级视功能并阻碍儿童期双眼视功能正常发育,诊断需行视力等检查综合评估,特殊人群中儿童期是治疗关键期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要营造均衡视觉环境,成年患者也应积极就医改善部分视功能。
一、斜弱视的定义及基本构成
斜弱视是斜视与弱视的统称。斜视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分为共同性斜视(多因双眼视功能发育不完善引发)与非共同性斜视(常由眼外肌麻痹、外伤等导致);弱视是视觉发育期间因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形觉剥夺等)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
二、斜视的具体特征
(一)共同性斜视
多与双眼视功能发育未成熟相关,婴幼儿期双眼单视功能不稳定时,外界因素易致斜视,表现为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通常无明显障碍。
(二)非共同性斜视
常由眼外肌麻痹、外伤等引起,眼球运动受限,伴有复视等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眼位偏斜特点各异。
三、弱视的具体类型
(一)屈光参差性弱视
因两眼屈光度数差异大,视网膜成像清晰度不同,大脑中枢抑制屈光不正严重眼的成像。
(二)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见于双眼高度屈光不正且无屈光参差者,未戴矫正眼镜时,视网膜成像不清致弱视。
(三)形觉剥夺性弱视
由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阻碍光线入眼,影响视网膜正常发育引发。
(四)斜视性弱视
因斜视致双眼视觉输入不等,大脑抑制斜视眼视觉冲动而形成。
四、斜弱视的发病因素
(一)遗传因素
斜弱视可能具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斜弱视病史者,儿童患病风险增加。
(二)环境因素
婴幼儿期视觉环境异常,如过早接触强光或光线过暗等,可干扰视觉发育;长期单侧睡眠等致视觉刺激不均衡,易引发斜弱视。
(三)眼部结构异常
先天性眼外肌发育异常等眼部结构问题,可直接导致斜视,进而引发弱视。
五、斜弱视的危害与诊断
(一)危害
斜弱视若未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等高级视功能,限制职业选择等;儿童期发病还会阻碍双眼视功能正常发育。
(二)诊断
需行视力检查、屈光检查、眼位检查等,通过综合评估明确是否存在斜弱视及具体类型,如借助散瞳验光了解屈光状态,通过角膜映光法等检查眼位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期是斜弱视治疗关键期,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视力发育,若发现眼位异常、视物眯眼等表现,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营造均衡视觉环境,避免长期单侧睡眠等。
(二)婴幼儿群体
注重视觉环境营造,保证光线适度且均衡,避免强光直射或光线过暗,减少因视觉刺激不均衡引发斜弱视的风险。
(三)成年群体
成年患者若发现斜弱视问题,也应积极就医,尽管治疗效果可能不如儿童期,但仍可改善部分视功能,提升视觉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