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溃疡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细菌感染因外阴皮肤黏膜破损致炎症溃疡,病毒感染中单纯疱疹病毒等可致疱疹后溃疡,真菌感染多因菌群失调等致念珠菌外阴感染溃疡;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白塞病(自身免疫紊乱致外阴溃疡)、外阴恶性肿瘤(肿瘤细胞浸润破坏组织形成溃疡)、创伤(外力等致外阴损伤后感染或直接形成溃疡)、接触性皮炎(接触过敏物质致过敏反应形成溃疡),不同因素有相应人群特点。
病因:常见的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可引起外阴溃疡。例如,当外阴皮肤黏膜有破损时,细菌容易侵入并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溃疡形成。研究表明,链球菌感染可能通过释放毒素等物质,破坏局部组织细胞,造成溃疡。
人群特点:任何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发生,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因局部黏膜损伤增加细菌感染风险。
病毒感染:
病因: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较为常见,HSV-1或HSV-2型病毒可引起外阴部位的疱疹,进而发展为溃疡。人乳头瘤病毒(HPV)中的某些亚型感染也可能导致外阴出现病变,如尖锐湿疣继发感染后可能形成溃疡。例如,HSV感染后,病毒在神经节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再次激活,引起外阴部位的复发性疱疹性溃疡。
人群特点:性传播是重要传播途径,性活跃人群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风险高,孕妇感染病毒还可能在分娩时传染给新生儿。
真菌感染:
病因:念珠菌感染是常见原因,当阴道内菌群失调、局部环境适宜念珠菌生长时,可蔓延至外阴引起炎症,严重时形成溃疡。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等情况易诱发念珠菌外阴感染并出现溃疡。
人群特点: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局部糖原含量高,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妊娠女性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改变局部环境,增加念珠菌感染导致外阴溃疡的风险。
非感染性因素
白塞病:
病因:这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病变可累及外阴部位,表现为溃疡。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血管炎等病变,影响外阴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从而形成溃疡。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除外阴溃疡外,还可能伴有口腔黏膜溃疡、眼部病变等多系统表现。
外阴恶性肿瘤:
病因:如外阴鳞状细胞癌等,肿瘤细胞浸润破坏外阴组织可形成溃疡。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长期慢性刺激(如外阴慢性炎症、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等)。例如,外阴长期存在的慢性溃疡不愈合,要警惕恶变可能。
人群特点: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有外阴长期病变不愈等情况的女性需密切关注。
创伤:
病因:外力撞击、性生活时过度摩擦等可导致外阴局部组织损伤,若损伤后处理不当,容易继发感染形成溃疡,或者直接形成创伤性溃疡。比如,性生活中过于粗暴的行为可能造成外阴黏膜的撕裂伤,若伤口感染则会发展为溃疡。
人群特点:有相应外伤史的女性,如近期有外阴部位碰撞、不当性生活经历等。
接触性皮炎:
病因:外阴皮肤接触某些过敏物质,如卫生巾、化纤内裤、外用药物等,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炎症性皮疹,严重时可形成溃疡。机体对过敏原产生免疫应答,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坏死,形成溃疡。
人群特点:有过敏体质的女性更易发生,在接触可疑过敏物质后短时间内出现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