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玫瑰疹及肝脾肿大等,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等有变化,伤寒杆菌培养血、骨髓、粪便、尿培养各有特点,血清学肥达反应有诊断意义但有假阳性假阴性;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高但对条件要求高;影像学检查对伤寒诊断为辅助手段。
一、临床表现评估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在39℃-40℃左右,发热可持续1-2周甚至更久。还可能有相对缓脉,即脉搏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等;部分患者会出现玫瑰疹,一般在病程7-14天出现,为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胸、腹部;还可能有肝脾肿大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相对缓脉不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可能相对较轻;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影响体温等表现的判断,需综合考虑。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多在(3-5)×10/L,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且其减少或消失的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病情越重,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越明显甚至消失,病情恢复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干扰,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伤寒杆菌培养
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可达90%以上,且受抗菌药物影响较小,适合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约70%,但应注意排除胆道带菌者。尿培养:病程中阳性率较低,第3-4周约25%。不同年龄患者的培养阳性率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生理特点,标本采集等可能相对困难,但骨髓培养在儿童中也可作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3.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应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副伤寒杆菌A、B、C鞭毛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O抗体的凝集效价≥1:80,H抗体≥1:160,副伤寒抗体≥1:80时有诊断意义。但肥达反应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比如早期未产生抗体时,肥达反应可呈阴性;部分患者由于曾经接种过伤寒疫苗或有其他发热性疾病等,可出现假阳性。对于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肥达反应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三、分子生物学检查
核酸检测,如PCR技术,可检测伤寒杆菌的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能早期诊断伤寒,但该技术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且可能存在污染等问题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在不同年龄患者中,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可能会因标本采集、患者自身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患者,采集合适的标本是保证核酸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
四、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观察肝脾肿大情况,以及是否有腹腔内其他异常等,但对于伤寒的诊断不是特异性检查。CT检查:有时可发现肝脾等脏器的病变,但也不是伤寒诊断的主要依据。对于有腹痛等腹部症状的患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腹部疾病,但在伤寒诊断中主要作为辅助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