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保暖喂养、维持内环境稳定;抗菌治疗要早期用药、选杀菌药且考虑生理特点,按可能病原菌选药及定疗程;处理并发症如化脓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分别采取对应措施;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有特殊注意事项,需精细护理、精准用药及个体化营养支持等以保障新生儿康复。
一、一般治疗
(一)保暖与喂养
新生儿败血症时需维持适宜的体温,可通过暖箱等调节环境温度,使体温保持稳定。对于能进食的新生儿,应尽量母乳喂养,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若无法经口喂养,可通过静脉营养补充能量、水分及电解质等,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这对于新生儿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促进康复至关重要,因为新生儿自身营养储备有限,良好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
密切监测新生儿的血气、电解质等指标,及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电解质紊乱。例如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补充碱性药物来纠正,维持内环境稳定能保障新生儿各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避免因内环境紊乱导致器官功能进一步受损。
二、抗菌治疗
(一)用药原则
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之前即应开始抗菌治疗。应选用杀菌性抗生素,且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等因素,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二)具体药物选择及疗程
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若考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若考虑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疗程一般需10-14天,若有并发症则需适当延长疗程。例如对于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多选用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治疗;对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等,可能选用苯唑西林等抗生素。
三、处理并发症
(一)化脓性脑膜炎
若新生儿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除了积极抗菌治疗外,还需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如前囟情况、意识状态等。可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根据脑脊液情况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可能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降低颅内压等,因为化脓性脑膜炎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及时处理并发症至关重要。
(二)感染性休克
当新生儿败血症出现感染性休克时,要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可选用生理盐水或白蛋白等进行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如多巴胺等;同时积极控制感染,这是抢救感染性休克的关键,因为感染性休克会导致多器官灌注不足,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新生儿生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发生败血症时病情往往更凶险,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在抗菌药物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更不成熟的特点,选择代谢途径相对简单、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同时,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差,保暖措施需更精细,喂养时要注意喂养不耐受等情况,加强对早产儿各器官功能的监测,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发生败血症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
(二)低出生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需根据体重进行精确计算,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营养支持方面要更加注重个体化,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以促进生长发育和机体恢复,由于低出生体重儿自身抵抗力极低,感染容易扩散,所以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