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接触物、物理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特点及年龄差异,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及辅助检查,治疗包含避免诱因与药物治疗,预防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体质、皮肤护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意用药及防护、妊娠期女性用药谨慎且检测需考量胎儿、老年人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皮肤变化。
一、定义
过敏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所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属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
二、病因
1.食物因素:鱼虾、蛋类、牛奶等食物中的蛋白质可作为过敏原引发该病,儿童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对食物过敏原更敏感。
2.药物因素: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通过免疫机制诱发过敏性荨麻疹,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风险可能增加。
3.感染因素:病毒(如感冒病毒)、细菌(如链球菌)、真菌等感染可成为过敏原,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更易因感染引发该病。
4.吸入物因素: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吸入物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发过敏,长期处于粉尘环境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5.接触物因素:化妆品、金属饰品、某些植物等接触皮肤可致过敏,女性因日常接触化妆品等较多,需留意相关风险。
6.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等物理刺激可诱发,长期户外工作暴露于日光下的人群需加强防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风团和红斑,伴不同程度瘙痒,急性发作时风团数小时内可消退但易反复,慢性者风团反复发作持续>6周。
2.年龄差异:儿童患者风团出现可能更突然,瘙痒感常较强烈;老年人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风团消退时间可能延长。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病前接触史、用药史、饮食情况等,儿童需了解近期饮食及感染情况。
2.临床表现观察:依据典型风团及红斑表现初步诊断,慢性患者需长期观察病程。
3.辅助检查:必要时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以明确过敏原,妊娠期女性行过敏原检测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五、治疗
1.避免诱因:明确过敏原后应严格避免接触,儿童需注意日常饮食及环境中过敏原的排查,老年人需关注长期用药及接触物对身体的影响。
2.药物治疗:首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等,儿童用药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妊娠期女性用药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优先选择低风险药物。
六、预防
1.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后,在生活中规避相关物质,儿童应注意饮食多样化但需排查可疑食物,老年人需留意环境中可能的吸入或接触过敏原。
2.增强体质: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儿童和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以提升免疫力。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儿童皮肤娇嫩需使用温和护肤品,老年人皮肤干燥可适当使用保湿剂。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组胺药剂型,用药前需咨询医生,日常生活中加强过敏原防护,如避免接触毛绒玩具等可能的过敏原。
2.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过敏原检测应选择对胎儿无危害的方式,日常注意远离已知过敏原。
3.老年人:因常合并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需咨询医生,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加重病情,同时关注皮肤变化,及时发现过敏情况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