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是一种以过度、持续焦虑和担忧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分广泛性焦虑障碍(长期对多种生活事件过度担忧、伴运动性紧张及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和惊恐障碍(突然强烈恐惧、有濒死或失控感及显著躯体症状),发病机制涉神经递质失衡、杏仁核异常激活、遗传及心理社会因素,高危因素有内向敏感神经质性格、躯体疾病、特殊时期,诊断依据DSM-5等标准需排除其他因素综合评估,儿童焦虑有特定表现需家庭关注,老年人常伴躯体疾病需兼顾治疗与心理支持,女性特殊时期需心理关怀及健康生活方式调节。
一、定义
焦虑症是一种以过度、持续的焦虑和担忧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不同亚型。其核心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不安,常伴随躯体症状及行为上的异常。
二、临床表现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患者长期存在对多种生活事件(如工作、健康、人际关系等)的过度担忧,这种担忧难以控制,持续时间较长。同时伴有运动性紧张(如肌肉紧张、坐立不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二)惊恐障碍
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患者常感觉濒死感或失控感,发作时可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显著躯体症状,发作通常突然开始,在10分钟内达到高峰。
三、发病机制
(一)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是关键,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功能。此外,杏仁核等脑区的异常激活也与焦虑症状的产生相关,这些脑区在处理恐惧和威胁信息时出现过度反应。
(二)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焦虑症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焦虑症患者,亲属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升高,但并非绝对遗传,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如工作压力过大、经济困境等)、童年时期经历创伤或不良教养方式等,均可能增加焦虑症的发病风险。
四、高危因素
(一)性格特质
内向、敏感、神经质的个体相对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且更易发展为焦虑症。
(二)躯体疾病
某些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血管疾病等)可能伴随焦虑症状,或成为诱发焦虑症的因素之一。
(三)特殊时期
女性在孕期、围绝经期等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的阶段,焦虑症发生率可能升高;儿童在面临学校适应、分离等情境时,也可能因心理发展特点而出现焦虑表现。
五、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标准,通过临床访谈收集患者病史、详细症状表现等信息,同时需排除由其他躯体疾病、物质滥用等导致的类似症状。诊断时需综合评估焦虑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等方面。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焦虑症可能表现为学校适应困难、过度黏人、分离焦虑等,家长需关注其心理发展,营造稳定、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避免因未及时处理影响其正常成长与社会功能发展。
(二)老年人
老年人焦虑症常与躯体疾病共病,需全面评估躯体健康状况,在处理焦虑症状时需兼顾躯体疾病的治疗与心理支持,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如放松训练、社交活动等)改善焦虑情绪,同时注意避免不恰当使用可能加重焦虑的药物。
(三)女性特殊时期
孕期、围绝经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易出现焦虑,需给予更多心理关怀,鼓励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合理作息等)调节情绪,必要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干预或辅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