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经飞沫等传播,儿童易感,有发热、咽峡炎、皮疹等表现,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其他病鉴别,用青霉素等治疗,有化脓、中毒、变态反应性并发症,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及护理。
一、定义与病原体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红疹毒素等多种外毒素,这些毒素是导致猩红热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
二、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其中咽峡炎患者、儿童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比如患者打喷嚏、咳嗽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原体,他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而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其常见,5-15岁的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发热:多为急性起病,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40℃左右,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和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全身均可分布,以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更为明显,形成帕氏线;面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病后1-2天舌苔白厚,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称为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仍突起,称为杨梅舌。
非典型表现:部分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轻型猩红热,发热、皮疹等表现较轻微;还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咽峡炎,而无典型皮疹。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鉴别诊断:需要与风疹、麻疹、药疹等疾病鉴别。例如风疹的皮疹一般为斑丘疹,出疹顺序与猩红热不同,而且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麻疹有典型的卡他症状及口腔麻疹黏膜斑等表现;药疹有明确的用药史,皮疹形态多样,与猩红热的皮疹有明显区别。
五、治疗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用药后24小时左右患者体温可下降,皮疹逐渐消退。
六、并发症
化脓性并发症:如中耳炎、鼻窦炎、颈部淋巴结炎等,是由于细菌直接侵袭局部组织引起。
中毒性并发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等,与细菌产生的毒素作用有关。
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2-3周后,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这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七、预防
管理传染源:发现猩红热患者应及时隔离,隔离期限一般为6天以上,直到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皮疹消退。对带菌者也应给予治疗,以消除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可服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同时,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学校等,可定期进行消毒等预防措施。
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头痛、呕吐、心慌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让患儿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