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有遗传、免疫异常、系统性疾病等,外部因素包括环境或食物过敏原、刺激物等,临床表现分急性(多对称分布有红斑丘疹丘疱疹等)、亚急性(由急性演变而来有相应表现)、慢性(由急亚急性转化有皮肤粗糙肥厚等),诊断依据病史和典型皮疹特点,治疗有非药物干预(避免刺激、保湿)和药物治疗(外用依不同时期选药,系统用抗组胺药),特殊人群儿童要温和干预选适合制剂,孕妇谨慎用药优先非药物,老年人加强保湿合理用药。
一、定义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且有渗出倾向,慢性期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易反复发作。
二、病因
(一)内部因素
1.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特应性皮炎等遗传过敏性疾病史,个体患湿疹风险可能增加,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等机制起作用。2.免疫异常:机体免疫调节失衡,如Th1/Th2细胞失衡,Th2型免疫反应占优时易诱发湿疹相关炎症反应。3.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紊乱、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可成为诱因,干扰机体正常生理状态引发湿疹。
(二)外部因素
1.环境或食物过敏原:空气中的尘螨、花粉,食物中的鱼虾、牛奶等过敏原可刺激机体产生过敏反应,诱发湿疹。2.刺激物:肥皂、洗涤剂、某些化学制品等外界刺激物接触皮肤后,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导致湿疹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湿疹
多对称分布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部位,皮损初为红斑,随即出现密集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皮损表面有渗出倾向,常形成糜烂面。
(二)亚急性湿疹
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红肿及渗出减轻,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量丘疱疹及糜烂。
(三)慢性湿疹
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局部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病程长,易复发。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如有无过敏史、家族遗传史等)、典型皮疹特点(不同时期的皮损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可结合斑贴试验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
五、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1.避免刺激因素:尽量减少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刺激物,如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2.保湿: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如含甘油、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产品,可缓解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根据湿疹不同时期选择合适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氧化锌糊剂等;慢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软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2.系统药物:瘙痒明显时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薄嫩,应优先选择温和的非药物干预,如加强保湿。药物治疗时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选用适合儿童的外用制剂,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二)孕妇
孕妇患湿疹时需谨慎用药,优先通过非药物方式控制病情,如严格保湿、避免接触刺激物等。若需药物治疗,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用药前需咨询医生。
(三)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干燥,易出现湿疹,需加强保湿护理,选择滋润度高的保湿产品。同时,应避免搔抓等刺激行为,以防加重皮肤损伤,药物使用需考虑老年人皮肤特点及机体状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