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拉肚子脱水分轻、中、重三度,轻度失水量约占体重5%,中为5%-10%,重超10%,各有不同表现及机制,预防要从婴儿和添加辅食宝宝入手,应对依脱水程度,不同年龄宝宝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需密切关注保障宝宝健康。
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5%左右。宝宝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黏膜稍干;尿量稍减少。一般通过口服补液盐等方式可较好纠正脱水。
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5%-10%。宝宝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黏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需要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等治疗。
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10%以上。宝宝呈昏睡或昏迷状态;皮肤极度干燥、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陷,眼睑不能闭合;哭时无泪;口唇黏膜极干燥;尿量极少或无尿,可伴有休克症状,如面色灰白、精神萎靡、反应低下、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重度脱水非常危险,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宝宝拉肚子脱水的相关表现及机制
轻度脱水表现机制:由于丢失的水分相对较少,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的轻度激活,来维持体液平衡,所以宝宝精神、皮肤弹性等改变相对较轻。
中度脱水表现机制:丢失的水分增多,机体的调节机制进一步被调动,但已不能完全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导致皮肤、眼窝等出现较明显的改变,尿量也明显减少。
重度脱水表现机制:大量水分丢失,机体的调节机制几乎完全失代偿,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器官灌注不足等,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表现,如休克等,这是因为脱水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各器官的血液供应。
宝宝拉肚子脱水的预防与应对建议
预防方面
对于婴儿: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或可能导致宝宝腹泻的食物。人工喂养的宝宝要严格按照配方奶的冲调比例进行冲调,注意奶瓶等喂养器具的消毒。
对于添加辅食的宝宝: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种类和数量,避免一次性添加过多新的食物,防止宝宝不适应而引起腹泻。
应对方面
轻度脱水:及时给宝宝口服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少量多次喂服。同时要继续喂养宝宝,以保证营养摄入和水分补充。
中度及重度脱水:需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以快速纠正脱水状态,同时针对引起拉肚子的原因进行相应处理,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可能会使用抗感染药物等。
不同年龄宝宝拉肚子脱水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婴儿期(0-1岁):婴儿的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拉肚子脱水更容易加重。婴儿的前囟、眼窝等部位较敏感,脱水时这些部位的改变更明显。而且婴儿的体液含量相对较多,拉肚子时失水后更容易出现脱水。在护理婴儿拉肚子脱水时,要更加精细地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尿量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幼儿期(1-3岁):幼儿对脱水的感知相对差一些,但身体的调节能力较婴儿有所增强。在应对幼儿拉肚子脱水时,要耐心引导幼儿口服补液盐等,但如果幼儿不配合,要及时考虑静脉补液等方式。同时要注意幼儿的饮食,在脱水纠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避免再次食用可能导致腹泻的食物。
总之,宝宝拉肚子脱水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拉肚子后的表现,根据脱水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宝宝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