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子宫内膜炎症需先明确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症状观察、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然后进行一般治疗,包括休息(育龄、产后等不同人群休息安排不同)和饮食(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接着进行抗生素治疗,遵循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等原则,常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还要对症治疗,如发热时根据体温情况物理或药物降温,腹痛明显时用止痛药物;同时特殊人群如孕产妇、儿童、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治疗及护理。
一、明确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月经史、生产史、宫腔操作史等,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症的诱因,如近期是否有流产、分娩后胎盘胎膜残留,是否进行过宫腔手术等。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诱因可能不同,比如育龄期女性可能因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后感染引发;产后女性则可能与产程过长、产后出血等有关。
症状观察:急性子宫内膜炎症患者多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发热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部分患者体温可在38℃左右甚至更高。
妇科检查: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体征,通过双合诊等检查方式评估盆腔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致病菌等。
二、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休息时采取半卧位,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而使炎症局限。不同年龄患者休息要求有所不同,例如育龄女性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促进身体恢复,产后女性除休息外还需注意喂养婴儿等活动对休息的影响,应合理安排。
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补充机体所需营养,增强抵抗力,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患者的营养需求,比如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以支持身体对抗炎症。
三、抗生素治疗
用药原则: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及时、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如果未能获取病原菌培养结果,可根据经验选择广谱抗生素覆盖常见致病菌。
具体药物:常用的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比如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需避免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而选择其他合适抗生素。
四、对症治疗
发热处理:对于发热患者,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体温高于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退热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禁忌。
腹痛缓解:对于腹痛明显患者,可根据病情使用止痛药物,但需警惕掩盖病情等情况,尤其要关注儿童患者腹痛时的表现及用药安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产妇:孕产妇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症时,要积极治疗,避免炎症扩散影响母婴健康。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胎儿或婴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母婴情况,如产妇的子宫复旧情况、婴儿的喂养等。
儿童:儿童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症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格外重视。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护理,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弱,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症时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