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疼痛可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引起。局部因素包括感染(细菌、真菌、病毒感染)、皮肤病变(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湿疹、外阴溃疡)、机械性刺激(紧身衣物、卫生用品刺激、性生活损伤);全身因素包括免疫系统疾病(白塞病、红斑狼疮)、内分泌因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神经系统因素(神经病变、脊髓病变),不同人群发生风险和表现有别,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
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外阴部位,可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外阴疼痛。例如,一些女性不注意外阴清洁,细菌容易滋生繁殖,从而引起感染性外阴疼痛。
真菌感染: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当阴道内菌群失调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侵犯外阴皮肤黏膜,可引起外阴瘙痒、疼痛等症状。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外阴疱疹,出现簇集性水疱,伴有疼痛;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外阴尖锐湿疣,也可能伴有局部的异物感和疼痛不适。
皮肤病变:
外阴硬化性苔藓:这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外阴皮肤出现白色病变,伴有瘙痒、疼痛,病变严重时可出现性交痛、排尿困难等。
外阴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外阴皮肤炎症反应,如过敏、局部潮湿等。表现为外阴皮肤红斑、丘疹、水疱,伴有剧烈瘙痒和疼痛,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等。
外阴溃疡:可由感染、外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外阴出现单个或多个溃疡,伴有疼痛、红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机械性刺激:
紧身衣物:长期穿着过紧的内裤或牛仔裤等,会对外阴皮肤产生摩擦,尤其是在运动或行走时,摩擦加剧,可导致外阴疼痛。
卫生用品刺激:使用劣质的卫生巾、护垫或肥皂等,其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对外阴皮肤产生刺激,引起接触性炎症,出现疼痛。
性生活损伤:粗暴的性生活、初次性生活时处女膜破裂等,可能导致外阴局部损伤,引起疼痛,一般这种情况在休息后可逐渐缓解,但如果损伤严重则需要就医处理。
全身因素
免疫系统疾病: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可累及外阴部位,出现外阴溃疡,伴有疼痛,同时还可能伴有口腔溃疡、眼部病变等。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累及外阴皮肤,引起皮肤病变和疼痛,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关节疼痛、面部红斑等多系统症状。
内分泌因素: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皮肤黏膜变薄、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炎症和疼痛,表现为外阴干燥、瘙痒、疼痛等。
神经系统因素:
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累及外阴神经时,可出现外阴感觉异常,包括疼痛、麻木等。
脊髓病变:某些脊髓病变可能影响神经传导,导致外阴区域出现疼痛不适,但相对较为少见。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外阴疼痛的发生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更容易出现外阴相关的疼痛问题;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环境,容易并发神经病变和感染,增加外阴疼痛的发生几率;长期穿着紧身衣物的女性,外阴受到摩擦的机会增加,也更易出现外阴疼痛。对于外阴疼痛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选择合适的衣物和卫生用品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外阴疼痛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