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严重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菌因人群而异,发病机制是病原菌入血繁殖释毒致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感染灶表现,诊断靠血液培养等,治疗分抗感染和支持治疗,新生儿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病原菌种类
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人群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有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可能更容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
当人体皮肤、黏膜有破损,或有留置导管等侵入性操作时,病原菌可进入血液循环。病原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比如,内毒素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导致机体出现发热、炎症反应等,严重时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骤升达39℃以上,也可呈弛张热等热型。新生儿败血症时发热表现可不典型,可能体温不升。
精神状态改变:患儿可表现为拒奶、嗜睡、烦躁不安等;成人则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等。
皮肤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如瘀点、瘀斑等,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2.局部感染灶表现:如肺炎患者可能有咳嗽、咳痰等肺部感染表现;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血液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从血液中培养出病原菌可明确诊断,但血液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因为在使用抗生素后可能影响病原菌的检出。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伴有核左移现象,还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3.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CRP升高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PCT在败血症时通常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用于败血症的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血液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未获得病原菌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对于社区获得性败血症,可能选用苯唑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对于医院获得性败血症,可能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
2.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对于出现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要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热量供应,可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补充营养,尤其是对于不能进食或营养不良的患者。
处理并发症:如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需对相应器官进行支持治疗,如呼吸衰竭时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败血症病情进展快,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在护理上要注意保持皮肤黏膜清洁,严格无菌操作,如对于留置导管的护理要防止感染。用药时要考虑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严重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败血症时病情更易恶化。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冠心病患者要注意心脏功能的监测。同时,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