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良性肿瘤,病因与激素水平、遗传有关,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分观察、药物、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相关情况,育龄期可能影响生育,绝经期肌瘤多萎缩,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需注意。
一、发病机制
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激素水平: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促进子宫肌瘤的生长。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肌组织,雌激素是肌瘤生长的主要刺激因素,孕激素可促进肌瘤有丝分裂活动,刺激肌瘤生长。
遗传因素:部分子宫肌瘤存在遗传易感性,有家族聚集现象,某些染色体结构异常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关。
二、临床表现
症状
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症状,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大的肌壁间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肌瘤可能使肿瘤附近的静脉受挤压,导致子宫内膜静脉丛充血与扩张,从而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腹部包块: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可从腹部触及。
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子宫黏膜下肌瘤一旦感染,可有大量脓性白带。若有溃烂、坏死、出血时,可有血性或脓血性、有恶臭的阴道流液。
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里急后重等。
体征: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
三、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能清晰显示子宫大小、肌瘤数目、部位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准确率高。
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分辨率高,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和位置,但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肌瘤的情况,适用于诊断黏膜下肌瘤。
腹腔镜检查:适用于诊断困难的情况,可直接观察子宫外形、肌瘤情况。
四、治疗原则
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肌瘤大小、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
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的肌瘤,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需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出现症状可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复发;米非司酮等抗孕激素药物,也可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但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手术治疗
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经腹或经腹腔镜下切除肌瘤,黏膜下肌瘤可经宫腔镜切除。
子宫切除术: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行子宫切除术。可经腹、经阴道或宫腔镜及腹腔镜下手术。
五、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育龄期女性:子宫肌瘤可能影响生育,如导致不孕、流产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需根据肌瘤情况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尽量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前提下处理肌瘤。
绝经期女性:绝经后肌瘤一般会逐渐萎缩,症状也会缓解,定期随访即可,但仍需关注肌瘤有无恶变迹象。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雌激素摄入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子宫肌瘤发生风险,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等人群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外源性雌激素摄入。有子宫肌瘤病史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定期体检,监测肌瘤变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